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预算民主与参与式预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算民主是公共预算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离开了充分的实质性的公民参与就没有预算民主可言,参与式预算正是预算民主的基本形式。文章提出了与直接预算民主和间接预算民主相对应的两类参与式预算实现形式,分析了目前在预算立法层面和预算执行层面所存在的公民参与程度不足的缺陷.并探讨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民主     
文章认为市场民主是作为一种社会管理体制的民主在市场领域的贯彻,是市场领域中的一种公众参与机制。文章从参与主体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市场民主的评价尺度问题;并分析了实现市场民主的三项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3.
罗慧 《开放时代》2012,(5):5-26
本文从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评价谈起,跳脱不同评判方式所隐含的对民众发现与讨论社会问题时所彰显的民主主体性既肯定又质疑的矛盾性认知,进而将互联网与民主的生发放置于历史性的全球政治经济结构之中来探讨网络民主与参与式民主话语在中国互联网上兴起的背景、内涵以及与中国作为政治制度最根本层面的人民民主的差异与契合,从而通过反思“郭美美事件”中民主参与在网络上实践的主体、内容和结果的具体表现,从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两个维度来解构将民主潜力抽象性赋予给互联网所塑造的网络民主神话.  相似文献   

4.
民主是人类的普遍追求,选举是民主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的出发点是破解选举民主的困境,弥补选举民主的缺陷。这是一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制度。中国必须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才能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中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俞可平教授的《民主是个好东西》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政治学人和公众对“民主”的热议,但是“民主”作为手段还是价值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深思,而这又是中国民主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重要的课题,因此首先要厘清几个有关于作为价值的民主的概念、概述民主作为手段还是作为价值的区别,进而才能分析民主作为价值在中国的缺失的原由,以及提出如何践行民主的价值信念。  相似文献   

6.
裴娜  于成 《经济研究导刊》2012,(11):192-194
在现代行政模式的发展背景下,传统行政法奉行为经典的"传送带"模式理论已显现出难以克服的弊端,而新兴的公众参与式行政是解决传统模式不足的一剂良药。参与式行政的程序制度价值取向问题是参与式行政程序制度中的核心部分,我国公众参与程序法制度的价值取向应是民主价值优先、兼顾效率价值。  相似文献   

7.
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光 《开放时代》2014,(2):152-174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既然如此,一国人民如何看待"当家作主"的含义、一国体制如何落实"当家作主"就至关重要。本文从理论上区分了两类民主: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依据实证材料,本文提出三个论点:第一,中国人民期待一种不同形式的民主,即实质性民主,而不是形式上的民主。这是民主的需求方。第二,中国已在理论和实践发展出一种不同的类型的民主,即代表型民主,而不是代议型民主。这是民主的供给方。第三,尽管中国的政治体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基本上符合中国人民对民主的期待,使得中国现在的体制在老百姓心中享有较高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主文化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它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民主的政治体制、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平等理念的价值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内涵着丰富的民主文化意蕴,由科技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有着内在的相通性,科技发展促使公众的民主素质不断提高,催生了权利本位的民主理念。我们应该树立符合民主文化精神和要求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加强科技伦理建设和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科技法制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主作为现代化的一种特质,随着现代化的全球性展开,表现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但不同民族国家实现民主的道路、实现民主的具体样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性。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应是中国民主化道路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党内协商民主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为党内民主辩护的尝试已经失败。要么是因为这些尝试与民主的前提不一致,要么是因为那些前提本身存在缺陷。文章以协商民主理论为基础,为党内民主派别的可行性进行辩护。为了在不同的协商领域之间建立纵向联系,在竞争性议题之间建立横向联系,政党应该实行内部民主。此外,党内民主有义务向公众解释制定政策的议事日程,在认为必要时提供二级原则,证明党内民主实践出现例外是正常的。文章最后认为,为了实现党内协商民主的理想,政党应该采取一些制度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民主被认为是一种相对于家族统治、军人独裁、寡头治理的政治体系和制度安排,它通常与限任制度、选举制度、协商制度以及政策辩论相联系。随着教育的普及,公共领域的扩大,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民主体制和实践在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各国历史基础、传统观念、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力量对比的不同,民主实践不仅在各国采用不完全相同的方式,而且,其绩效也有很大不同。在有些国家,民主运行良好,而且"正效应"显著,显示了"好民主"的特征;而在有些国家的特定时段,民主不仅运行不畅,而且还显示了"病态"特征和"负效应"。这就促成了有关"民主质量"的讨论。文章认为,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应该在法治进步、经济发展、政治自由、人才选拔、公民参与、社会福利、政府效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具有优良表现。因此,法治水平、经济发展、政治自由、绩优选拔、公民参与、社会福利、政府效能应该成为评价和测量民主质量的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曾把西方民主体系归结成三种类型。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讨论了协和式民主概念,并从亚文化中的精英关系、亚文化中的大众关系、亚文化中的精英与大众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促进协和式民主的若干因素。通过区分离心民主与向心民主,文章进一步明确了协和式民主政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民主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作为社会转型期一种富有鲜明特色的民主形式,城市社区民主的发展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整体产生深远影响,因其有利于带动高层民主、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形成日益成熟的社会直接参与机制、有利于培育合格的民主主体、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已形成了若干阶层与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形成是经济多元化的标志,伴随着经济多元化,就会形成政策诉求的多元化。实证民主理论应该揭示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多元分化的主体,每一阶级或阶层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力量消涨的趋势,以及他们如何达成共识,达成了何种共识,这些共识对社会主义民主的长远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15.
在财政预算领域,以民主参与的方式决定所有或部分项目的决策和资源分配,被世界多国所提倡和实践,有利于走向更广泛政治包容和实现更普遍社会公正。我国新《预算法》首次对"预算公开"进行了明确,为财政预算中引入公众参与奠定了法制基石。然而,参与式预算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摸索阶段,实践中出现了参与范围、参与能力、参与质量等"成长上限"问题。跳出参与式预算成长上限的关键策略在于,一是要建设开放的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二是要提升公民素质,增进参与式预算发展的动力;三是要减少权力对参与式预算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一个有效的政治市场,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固有之义,关系到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成败,中国最高决策层有意识地选择上下互动的民主政治发展路径,这同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有别,但这条路径选择并没有消除民主政治发展战略中基层民主优先和宪政民主滞后的矛盾。当务之急是在民主政治实践中高度注重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它从价值层面建构了一个“平等、包容、公开、理性”的理想的协商模式,并在中国引起了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从著名政治学家戴维.赫尔德和托克维尔的思想中得到萌发,尝试通过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和政治态度三个角度对中国的民主意识缺失缘由进行挖掘,以便有的放矢地增强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为中国的民主政治道路的发展减少阻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作为一种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兴起的一种非独立的民主形态,网络民主在中国兴起。与传统的民主形式相比,网络民主获取支持和表达利益诉求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表现在表达方式、发展速度与外部博弈方式等方面。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对网络民主在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危机和优劣势进行了分析,以便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网络民主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近年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地方党内民主改革试点进行了分类梳理和全面总结,阐述了地方党内民主改革试点的特征和趋势,指出党内民主试点的原因和动力来自于缓解合法性危机、选人用人的需要、增强官员责任制,揭示了发展党内民主既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民主需求,又有利于维持和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是执政党主动发展民主的可行途径。通过党内民主逐步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