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新能力培养是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就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对如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发表了一些初浅的见解,渴望能为农业院校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5,(9)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文章结合矿业工程学科的特点,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强化科研项目训练,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3.
加强林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严把生源质量关;完善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健全研究生的创新体制,加强创新管理;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分析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完善以及研究生能力评价方面探索研究生教学改革,推行创新教育,提高中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9,(3)
为了更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研究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从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发展、导师队伍建设、学习环境要求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创新等工作有着积极的实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波兰尼的默会理论为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带来诸多启示,从默会知识的视角下培养会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一大新突破。对默会知识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指出了默会知识视角下会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医学遗传学课程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阐述PBL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医学遗传学"课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7,(12)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从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特色科研平台、注重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加强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等方面多方位分析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优势作用,利用科学研究导向原则指导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挖掘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大大提升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高明  戴晓琳 《新经济》2014,(17):7-8
社会思潮对当代研究生的思想和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各类社会思潮的制约。非理性主义对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批判非理性主义思潮,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帮助研究生提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2)
医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成为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由之路。除医学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外,应深入理解创新能力的内涵,以及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结合近几年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文章对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指出,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来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新疆基本形成了一个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大致相适应的、结构逐渐优化、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为新疆培养了人才,留住了人才,并带动了学科建设,增强了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新疆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时代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训练;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成果,强化创新能力训练;改革考试方法,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林农院校机械类的特点,阐述了林农院校机械类研究生创新的内涵,提出了培养该领域创新型研究生的一些方法:在招生制度上注重兴趣生的选拔,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组负责制,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建立自由的学术环境,提倡研究生学位论文自主选题,特别加强学生的实践,重视知识积累和总结。最后总结了思维基本原则,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教学法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法。项目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目的。将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尝试性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升,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义,在高职实践性强的各类专业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要素投入、政策推动、市场机制、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进行理论探讨,并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与挑战,提出增加农业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改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落实并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理顺城乡要素市场平等交换,消除违背公平的不合理因素,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优化其空间布局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农业科技与产业综合体,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的新型组织形式。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索了2001-2016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空演变过程,运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分析法测算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集聚水平。结果表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先分散后集中的分布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5个集中分布区,总体呈东部集中分布、西部分散分布特征。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农业生产规模、农村人口规模、农业产业化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及农业相关发展政策等是影响其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及其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仍较低;大学生自身维度因素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较大,说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育体系维度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影响;家庭培养维度因素、社会创新环境维度因素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对于地方政府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鉴于此,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构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强,地处偏远的西部地区如西藏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弱,而中部地区创新能力则处于中等水平。根据此评价结果,文后给出了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些政策建议,如加强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强化官、产、学合作力度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三农”的现实性和国家农业科技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决定了农业知识源头的大学、涉农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农户之间必须构建知识联盟关系,开展协同创新。以农业知识创造与传播主体之一的农业院校为例,从协同创新的定义、特征、内容、运行模式等理论建构入手,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政府、校际以及校内等不同管理层次所应采取的相关措施,即宏观层面:政府营造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中观层面:构建政产学合作、交流的运行机制;微观层面:改革农业院校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