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斌  屠新泉  王杰 《财经研究》2015,(11):83-94
出口目的地会影响企业生产率吗?何种类型的企业会在出口目的地的选择中受益?文章在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解释中国企业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原因.文章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的合并数据,运用倾向评分匹配和倍差法解决样本选择的内生性问题,系统考察了出口市场转变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与只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比,企业出口目的地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后,生产率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在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控制计量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检验结果依然稳健;(2)民营企业和多产品企业在出口目的地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后,其生产率提升更为明显,而且出口阅历的积累更有利于企业出口学习效应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结论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目的地选择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5-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层面贸易数据,基于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视角,研究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出口目的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对低收入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占比呈稳健负相关关系,生产率高的企业通过追加研发投入更易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以满足高收入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的偏好需求,因而更倾向于向高收入国家出口;出口目的地人均收入与企业的生产率、研发密度、产品质量的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由于人均收入较高的目的地对高质量产品的较强偏好,向人均收入较高的目的地出口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升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应集中向高收入水平的目的地市场出口。  相似文献   

3.
引入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及中国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以及发展,基于异质性生产率角度研究企业出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并且引入企业产品质量差异来重新研究生产率与企业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可以解释备受关注的中国出口企业所可能存在的"生产率悖论"问题。研究认为,国外市场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高的要求会使得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企业,但是仅仅使用产出总量而忽视产品质量所计算的生产率却未必得到出口企业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企业的结论,即可能存在"生产率悖论"。应用中国制造业企业2005-2008年样本检验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发现中国制造业中大部分行业存在"生产率悖论"。  相似文献   

4.
生产率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利用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企业层面数据,采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出口强度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强度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形"的关系,即企业生产率随着出口强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进一步地,我们考察了出口强度对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发现"倒U形"的关系仍然存在,但是出口强度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  相似文献   

5.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企业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效率,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本文运用基于倍差法的倾向评分匹配法检验了2005~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研究了初始投资目的地以及再次投资目的地的差异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投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企业生产率;相对于投资到发达国家而言,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率提升更大;已投资企业进行二次海外投资时,相对于在同一类目的地的投资企业而言,目的地发生转变的企业生产率提升幅度更大;在二次海外投资时,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率提升幅度更为明显,这说明企业投资选择"先易后难"路径对生产率提升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用2001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基于所有制、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等企业异质性,探索出口强度、吸收能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优势,但出口强度与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一方面纯出口企业拉低了出口企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短期内负的学习效应导致生产率下降。吸收能力则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出口活动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即当吸收能力较强时,随着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加,生产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经验重构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是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该模型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角度分析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得到企业拥有高生产率是保证其出口的重要条件,从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内销企业的结论。不过,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却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未必高于内销企业,甚至低于内销企业,即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目前,对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分析,并没有提出一个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文章从扩展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角度,建立了一个旨在解释"生产率悖论"的数理模型。尽管该模型对"生产率悖论"具有解释作用,但是并没有否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作用。文章进一步使用较新的LP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并运用统计法检验了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大部分行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总之,文章研究认为生产率只是企业出口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也重新构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企业层面的进出口行为,异质性企业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之一。基于Melitz(2003)的理论研究,诸多学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拓展,并衍生出许多分支。目前最新的文献已经突破了Melitz(2003)中企业只存在生产率单方面异质性的假设,引入了生产率和出口固定成本两方面的异质性,并探讨了其对企业出口行为的联合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异质性生产率、固定成本与企业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对比和分析相关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论,并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最后,文章提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出口会导致企业生产率提高么?什么因素会影响出口的生产率效应?本文采用2001—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估计了出口的即期和长期生产率效应。我们认为企业出口之前的研发投入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的吸收能力来提高出口的生产率效应。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计量方法,我们发现:(1)平均看来,对于首次出口的企业,其出口当年企业生产率有2%的提升,然而在出口之后的几年中这种提升效应均不显著。(2)对于有出口前研发投入的企业,出口对生产率存在着持续且幅度较大的提升作用;但对于没有出口前研发投入的企业,出口对生产率没有显著的提升效应或提升效应短且较弱。(3)出口对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随企业从事出口前研发年数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引入比较优势理念分析贸易与行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构成企业异质性视野下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的机理。通过数理模型构建出口贸易、比较优势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模型,并通过企业微观数据和行业层面数据对此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1.
付建 《经济问题》2012,(2):4-7,11
引入比较优势理念分析贸易与行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构成企业异质性视野下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的机理。通过数理模型构建出口贸易、比较优势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模型,并通过企业微观数据和行业层面数据对此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2.
Melitz(2003)通过引入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发现出口可以迫使行业内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继而通过行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文章选取1999-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为样本,在分别运用索洛余值法、随机边界分析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行业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对贸易自由度与行业总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结果发现中国的出口对于行业加总的生产率水平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的这一新的获得贸易利益的途径在中国的存在。最后,文章建议应该进一步消除各种阻碍自由贸易的壁垒,努力盈造行业内公平、有序的竞争氛围,继而获得由出口引致的通过行业内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贸易利得。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市场环境的视角,考察治理成本与市场竞争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角度深入研究人力资本对上述关系的影响机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研究发现,无论在国企还是民企中,治理成本都显著阻碍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然而,市场竞争在提升民企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国企生产率。进一步的扩展性检验表明,对于民企,人力资本在边际上显著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人力资本还是公司治理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国企,人力资本不存在边际影响,只在市场竞争层面有微弱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在特定行业与所有制中低于非出口企业,存在"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本文通过对2000—2006年企业—海关数据的分析表明,这一现象完全是由中国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导致的。在中国,近20%的出口企业完全从事加工贸易,这些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低10%~22%。剔除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就能使我们回到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的传统结论中。本文说明区分加工与非加工贸易企业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出口企业的表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现有研究关于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的检验常常忽视企业的微观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大样本微观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表明:国内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的静态优势,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总体层面上,出口企业存在自选择效应,并且这种自选择效应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不同资本密集度企业均存在。在考虑国内外市场进入成本的情况下,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同时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表现出自选择效应;而低生产率、高出口强度的企业选择进入国外市场,不存在自选择现象。,此外,短期内持续出口企业的学习效应为负,并且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学习效应稳健为负,怛高资本密集度企业的出口学习负效应能快速扭转为正,出口强度低于50%的企业学习效应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异质性企业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中引入产业集聚的不确定性降低和"必要沉没成本"消化两大效应,利用数理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方向和大小与其资产专用性水平密切相关,即资产专用性水平较低的企业更容易得到产业集聚的生产率促进作用.同时,本文也利用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对理论分析所得的假设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结论是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但受企业自身资产专用性的抑制.因此,在产业政策上,政府在除适度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外,更应通过在集聚区域内建立稳定的资产流动共享机制并以制度化手段规范市场、降低进入退出壁垒来促使产业集聚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好地发挥.  相似文献   

17.
王磊  夏纪军 《当代经济科学》2015,37(2):62-69,126
本文通过异质性企业的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固定成本与行业生产率分布的作用机制,较高的固定成本可以使相对低效的厂商退出市场,从而导致企业间生产率差异度减少,提升总体生产率水平。本文以间接成本作为固定成本的代理变量,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年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固定成本的提高会降低企业间生产率差异度,提高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而且这一关系在引入沉没成本、产品差异化、贸易开放程度等控制变量,以及固定成本其他代理变量后仍然稳健。  相似文献   

18.
余心玎 《技术经济》2014,(4):107-113
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再探讨,具体研究了出口企业是否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企业在做出口决策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机制以及出口行为本身是否能促进企业生产率的增长。研究结果显示:当用TFP衡量生产率时,企业出口决策中存在自我选择机制,因此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相对较高——这与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预期结果一致;当用劳动生产率(人均附加值)衡量企业生产率时,则"生产率悖论"存在,即出口者的生产率反而较低;当企业刚进入出口市场时,其生产率会经历短期的快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出口对企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在整体上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贸易引致学习"的视角,以生产率提高作为获益的代理指标,以出口目的地加权经济增长率作为出口额的工具变量,利用2000-2006年合并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通过考察出口额对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来对此进行回答。面板数据二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出口额增加能显著提高生产率。此外,出口额相同的情况下,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目的地技术水平越高、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比越大;一般贸易方式下出口商品种类越多,越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中国对外贸易策略的调整可以考虑从出口市场分布、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多样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来自1999-2007年间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我们从中国各省份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分割两个角度,实证研究市场化转型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生产率.我们的发现是: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地区的企业拥有相对较高的生产率,而处于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省份地区的企业拥有相对较低的生产率.这表明市场化进程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而市场分割抑制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的发现是: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分割会通过出口、创新研发活动以及外部金融机构贷款因素对企业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