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生贤 《经济》2008,(1):20-2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改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存在着生态环境污染加剧、能源利用效率低和城市化发展地域失衡等问题。重点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人口、城市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草海模式"的生态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海模式”是在国际扶贫与环保基金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保护区管理处和社区农民直接参与下,以合作项目形式推行的脱贫与环保相结合的范例。这种模式在中国的环保和扶贫事业中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意义。“草海模式”遵循生态优先、经济兼顾和社会保障原则,以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依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原理,优化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打破脆弱—贫困—崩溃的恶性循环,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使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7.
推进昆明市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是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加快昆明现代化进程,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牧产业生态体系,将促进和实现昆明市特色农牧业技术创新,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简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恒 《经济师》2009,(11):34-35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海建 《环境经济》2007,(11):61-61
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既涉及技术开发问题,更要研究政策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生贤 《环境经济》2009,(12):10-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安徽是全国生态经济发展起点较早的省份之一,发展生态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经过“九五”以来长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人口和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沉重压力,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性的影响尚未根本改变,许多地区经济起点水平较低,粗放型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本文是安徽省教科学课题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作者经过两年多时间.对该省1995年~2003年生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调查与深刻剖析,通过采用“生态-环境-社会”三分量评价模式,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相结合的状态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从客观与微观角度得出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评估结论,为推进“生态安徽”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识别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建构本区域和面向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对全国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揭示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因子在“胡焕庸线”两侧的梯度变化特征,采用梯度分析和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分析诊断各因子突变线并识别突变区域,识别确定了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其空间范围;通过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深度剖析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潜力与挑战,提出建构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以重大工程为关键举措,发挥独特“自然—人文”区域优势,构筑泛“胡焕庸线”过渡带“一带”“二道”“三屏”“多极”的中部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建设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对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研究也逐步得以重视。生态服务功能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水资源短缺也是广大平原地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的主要因素,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文章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平原地区生态服务功能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证率,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海西”建设中,必须充分考量生态安全问题,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个体生态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观,并组建“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为“海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战略的高度。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一、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1.森林资源在过去50多年的开发利用中,偏重于以采伐木材为主,形成了当前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均的被动局面。致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虽然近几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但在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森林可采蓄积锐减,林分质量下降,森林结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生态移民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则是中线工程的关键,也是确保“一库清水向北流”的关键。而库区人口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势必影响“一库清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在丹江口库区实施生态移民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未来一定时期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就云南省而言,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小康社会建设的速度,如何切实地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是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云南省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分析云南省农村发展的利弊因素,认为建设生态特色农业区是解决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对如何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