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深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历史性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这是21世纪初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具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其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为: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信  相似文献   

3.
湖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彭鹏  朱翔  周国华  韦晓辉 《经济地理》2002,22(3):306-309
人类社会已入入21世纪,对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湖南而言,继续完成工业化无疑是现代化过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大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也是覆盖湖南现代化建设全民的战略措施,为此,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关系湖南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南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现状,然后对80年代中期以来的湖南信息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相互影响的机制进行分析,最后就湖南今后实际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世界已步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经济是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有机结合,网络经济的产生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其生产力表现为利用信息资源增加无污染可再生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我国的网络经济现处于初级阶段,有必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网络经济。  相似文献   

5.
《经贸实践》2004,(8):1-1
浙江企业信息化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起步于工业汽轮机CAD/CAM设计技术。20多年的摸索,20多年的实践,浙江企业信息化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取得骄人的成就。进人21世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提升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作用机理;剖析了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三大趋势。信息化是一场新技术、管理机制的革命。在工业化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城市信息化是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正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信息化为工业化带来机遇,提供动力;工业化为信息化准备物质,提供保障。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湖南未来发展的成效,在21世纪,湖南要实施赶超型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使我国必须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面临着既要加快信息化又要完成工业化的双重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全面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必须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加快发展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从传统的资本经济走向信息经济新时代。中国已经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通过“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信息化进程是在其实现了工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正面临着机关报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并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西部农村地区贫困状况的严峻态势是21世纪初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选择确立适应西部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反贫困战略模式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3.
    
西部农村地区贫困状况的严峻态势是21世纪初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选择确立适应西部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反贫困战略模式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4.
人类历史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高技术战争正在日益信息化。随着高技术战争的日益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的即将到来,国民经济动员也必将会相应发生变化。如何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搞好国民经济动员,将成为21世纪初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和实践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争 《经济管理》2001,(17):13-15
21世纪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实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是今后5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民族边疆地区的发展要依靠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它是对应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新世纪自觉追求和正在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文明形态。21世纪,是世界,也是中国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新世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将在充分汲取和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逐步走出传统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非生态”困境,走出一条以生态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我国幅员辽阔的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地区,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  相似文献   

17.
卢翔  韩江波 《经济师》2009,(5):1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在实行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它不仅是新时期城乡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小康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能否协调统一。从新型工业化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利用新型工业化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两大理念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一场信息革命,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我国面临着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即工加快信息化又要完成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党的十五届五中会全作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南通市是以传统轻纺加工工业为主,较早对外开放的中等城市,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五”期间“一个崛起,两个提升”(即率先在苏中地区崛起,全面提升在江苏省辖市和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中的发展位次)的战备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未来20年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须选择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这一战略性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具有可操作性,但我们也将面临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一批大企业的换帅,新一代CEO也横空出世,一个新的CEO时代已经来临。21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难得的发展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为新一代CBD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