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丽斌 《经济导刊》2007,(7):112-114
地方政府税收关系是地方政府间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分税制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最优选择,但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税收管理体制,我国的分税制存在内在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确立的我国财政分权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但是现有法律和制度不允许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在这种约束下,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来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而“城投债”即是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发行的债券.本文从中国分税制改革出发,探讨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融资平台形成原因,并以城投债为切入点,分析地方政府现有融资方式的潜在风险,对建立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1.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分税制改革引致的财政赤字催生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土地财政,必须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如通过适当调整税种归属、税收划分比例来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另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通  相似文献   

4.
我国于1994年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财政联邦制理论和分税制经验的基础上,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和壮大.然而,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度与利益的冲突,如何实现权利与管理的均衡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政收入——以陕西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以及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1994-2006年陕西省财政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依据分析结论评价分税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但财政集中程度不高;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程度差异明显;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间分配不平均,转移支付政策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税制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与分税制前相比变化呈"反向剪刀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逐渐减少,财力上移,但其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不断增大,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地方政府必然转向另一种约束激励机制扩大财源.其根本原因是现有财税体制存在问题并且相关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将所有矛头均指向地方政府,应从根本上改革体制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改革我国现行分税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的讲,1994年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又是一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发钱”,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分税制,按照公共财政理论,改革和完善现行分税制,必须认识和解决三方面问题;一、以政企分离作为分税制改革的切入点,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二、适当下放税权,解决分税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三,完善地方税系,为彻底的分税制改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税收关系是地方政府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分税制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最优选择,但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税收管理体制,我国的分税制存在内在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针对分税制下我国地方政府关系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分税制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关系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改革之后,由于财权事权的不对称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本文将通过对分税制前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东西部地区几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来探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状及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分税制改革之初确立了三方面的目标: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本文通过分析分税制10年来的运行状况,对分税制改革是否实现当初目标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进行客观评价.并就打破地方既得利益、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全红 《经济师》2003,(4):191-191,193
我国 1 994年实行的分税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制 ,还有待逐步改进和完善。现行政府层级结构严重制约了这一改革进程 ,只有通过减少政府层级才能建立规范的分税制体系。文章从政府机构改革的角度 ,提出了完善我国分税制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辛焕平 《技术经济》2006,25(6):58-61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以来,县乡财政风险凸现,除了税制结构不合理、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外。还与我国的政府层级过多、政府机构膨胀有很大的关系。着眼于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发展县域经济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改革政府层级与财政层级是关键所在。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应建立中央、省、市(县)、镇等四级政府和相应的四级财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税制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立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制度,它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以此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从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运行以来的情况看,初步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现行分税制还存在有一些不足,亟待进一步调整与完善。一、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模糊不清,财政与事权不相匹配。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都作了原则性规…  相似文献   

14.
分税制所确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一方面促进了国家财政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使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已经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既归因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健全,又归因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对举债的规模和程度加以监督和控制,以减轻其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分税制?为什么要实行分税制?分税制是指一个国家在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根据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按照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和支出范围,分级独立编制收支预算,自求平衡,并辅之以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种财政体制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丁莹 《经济研究导刊》2014,(25):100-101
分税制通过对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政收入的重新界定,解决了分级包干财政时期出现的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下降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税制也随着各方因素的变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分税制体制不完善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而产生的土地财政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地区发展严重失衡、金融发展被过多干预等难题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成。因此,分税制还需要进行完善以适应当前中国国情,较好地解决地方政府财政面临的问题,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参考》2014,(22):42-71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促进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分税制距离全面规范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今后,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需要继续坚守"分税制"的方向,构建与完善地方税系应以共享税为主,最终应建立分税、分租与分利相结合的政府收入划分体系。要取消税收返还,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增加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同时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  相似文献   

18.
刘英 《经济论坛》1996,(4):12-13
分税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刘英分税制改革是一项渐进性的改革,虽然目前取得了视步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事权的界定是财权划分的基础。分税制改革应建立在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范围、坚持事权与财权相...  相似文献   

19.
1994年,我国确立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拥有自己的财政收入,从而税收收入在各地方政府间的划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区间税收收入归属机制就是要科学合理的确定税收收入在各地方政府间的划分.目前,我国地区间税收收入的归属机制还很不规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进一步完善地区间税收收入归属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汉屏  舒成 《当代财经》2004,(10):34-37,46
分税制实质上就是通过划分支出、收入范围,从而有效地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我国的分税制由于制度设计之初的过渡型特征和10年实践中积累的矛盾,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成熟型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分税制的一定范式,我们应从科学划分事权、合理划分收入、完善转移支付、推进省以下分税制、加快政府改造及其他配套措施等方面对我国分税制进行改造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