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徽绣作为徽州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已随着作为载体的民间服饰、民间生活用品以及民俗发生改变而消失。现阶段,应及时收集有关徽绣资料并进行分析,建立安徽刺绣档案,解析其工艺特色,总结徽绣的艺术种类和特色规律,鼓励刺绣爱好者进一步对古徽绣进行技法上的研究,供徽绣研究者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塑造徽绣工艺师,挽救濒临消亡的刺绣工艺品,使它得以传承。在其发展中,与现代工业生产结合,打造徽绣品牌,使徽绣的文化与经济效益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2.
以对徽州剪纸的传人吴笑梅的采访为主线,了解徽州剪纸的历史渊源及独特的徽字号艺术魅力;调查徽州剪纸的传承现状,调查分为以下几点:1对传人吴笑梅的采访及其工作室的参观,探索传承发展的方式、途径.徽州剪纸有良好的传承发扬基础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传承文化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传承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随着多媒体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以使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展现,有助于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原则。对于黑龙江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大省来讲,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为旅游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因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文章通过对青海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花儿"艺术博物馆等旅游开发模式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农村乡镇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的加速,花鼓灯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村乡村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其社会存在基础日渐萎缩,艺术神韵的消失,稳定性的发展基础遭到破坏,传承正面临主体断层,缺乏外部环境支撑等。文章从全民的保护意识、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畅通民间传承渠道、花鼓灯艺术专业梯队的建立与完善、地方高校的传承、地方政府的扶持等方面探讨了当前花鼓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传统铁画艺术的分类研究,找到符合铁画艺术在当代审美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方向,为铁画产业的创新和转型探索合适的途径。结合现代室内设计,探讨铁画在室内陈设设计、配套设计中的作用等问题,使人们全面了解铁画艺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及铁画艺术表现形式,以重新认识铁画艺术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欣赏铁画艺术,重视铁画艺术,对铁画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为其他锻造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4)
传统的手工剪纸作品表现出了人的情感是机器不可替代的,而创新出的多元的、符合现代人们生活、有剪纸手工艺概念的衍生品,也有新的市场需求。这对剪纸艺术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必须要面临的挑战。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文章以"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以黑龙江海伦剪纸为切入点,通过对"海伦剪纸"实践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剪纸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最后,归纳出"剪纸艺术"在保护手段、保护主体、保护方式三方面的保护机制,期望为"剪纸艺术"提供有据可依的传承路径与持续发展的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观念的加强以及民族文化逐渐融合,使得很多民族文化逐渐走向消失,因此,抢救、保护羌族民族文化已成为目前四川地区最主要的研究课题。在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民族文化研究,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艺术手段和文化传承等新方式、新手段进行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关键在于如何帮助民族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羌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而动漫,是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产业之一。通过研究动漫产品开发与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以及应用前景,更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为羌族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知识是传统部族在历史漫长的精神生产和知识创新过程中孕育、传承而成的结晶。从语义学和国际立法层面对传统知识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及民间文学艺术等相关术语进行辨析,期冀能引起学界对传统知识保护问题的认识与关注。强调遗传资源旨在保护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遗传物质(材料),民间文学艺术旨在保护传统部族的传统文艺或传统文化表达,而传统知识仅从狭义上理解,即旨在保护在传统群体中世代传承的技术性知识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傣族剪纸是云南德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傣族人民现存文化的象征、标志和基因,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剪纸具有典型的文化多样性,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广泛应用于喜事、丧葬、家居、祭祀和礼佛。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这种纯手工的技艺已经濒临灭绝,在当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失传的危机,少数民族的剪纸亟需进行保护与传承,尤其是对传承人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民族剪纸艺术生存的生态环境,都要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徽州刻书约起于唐末至五代时期,盛于明中叶,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州刻书最为辉煌时期,至清中期渐渐衰微。徽派版画是源于徽州刻书中的插图艺术和墨谱,它由刻书和制墨的兴起、鼎盛、创新,逐渐形成独立的版画体系。徽派版画在我国版画艺术中,是一株引人注目的奇葩,无论其镌刻之精、遗存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皆精于其它派别版画。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徽州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频发,使传统徽州社会宗族内外产生了众多贫民。为济贫饥民于倒悬,徽州官府、宗族、绅商各界采取了灾前预筹与灾时救助相结合,形成了参与社会救助的资助者多,受众广,救助措施全的较为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了传统徽州社会的稳定和正常持续的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徽州基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变动,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地方治安混乱等,威胁到地方社会安宁。徽州社会各阶层对此进行积极响应和调整,如打击犯罪、重视文教、发展公益事业等举措,意在保持徽州基层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古徽州传统私家园林为例,结合园记文献,归纳探析传统乡村园林的植景营造意匠。首先,结合古徽州园林的发展历程,选取15座较为代表性的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以园记为主,对园林中主要植物种类进行考证;其次,对植物种植方式和植景类型展开论述,包括“桑竹成林,桃梅隐境”的林景意向,“方草连天,心目具豁”的田景意向,“翠粲布写,余鱼同嬉”的沼景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村园林由画境、声境和心境构成的植景意境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依据古代文献对惠州西湖核心区域建筑布局复原的 基础上,借用《园冶》“相地”“立基”之说,并结合实测数 据探讨了主要建筑的选址、造景意图和自然山水条件之间的联 系。提出古代惠州西湖建筑的选址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布置, 而是融合古典造园理念、宏观山形地势走向及风水思想,最终 形成具有较深刻、丰富的内涵,并符合传统山水审美的规划设 计。通过古惠州西湖为个案探索中国古代大尺度景观的“民族 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现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前卫艺术,另一方面是大众艺术。艺术不但没有终结的迹象,相反,前卫艺术以其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表现出现代人的艺术观念,为艺术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大众艺术更是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以其对感性的表达充分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并且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观念不断地寻找着自身的价值;同时,它也是艺术家对我们生存世界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化古迹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社屋、庙宇庵堂、古树、古桥、古水圳、古堨坝、古井、古水塘、古水口、古塔、古墓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根据文化古迹的美学价值、适用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等综合评价,提出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途径,以促使徽州文化古迹价值的提升和更好地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s provide a brief review of how economists have dealt with art in their research and more popular writings, and then consider the case that has been made for using art and other visual materials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in very few cases—to teach economics. A new Web site on Art and Economics is introduced that makes it easier for economics instructors to find and use art with their students. They discuss several different ways of using the art in classes, and provide a table with over 50 paintings from the Introduction slide show at the Web site to illustrate the range of economic concepts and issues that can be taught with art.  相似文献   

19.
Martin Müller 《Geopolitics》2020,25(3):734-755
ABSTRACT

Carving up the world into Global North and Global South has become an established way of thinking about global difference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is binary, however, erases what this paper calls the Global East – those countries and societies that occupy an interstitial position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This paper problematises the geopolitics of knowledge that has resulted in the exclusion of the Global East, not just from the Global North and South, but from notions of globality in general. It argues that we need to adopt a strategic essentialism to recover the Global East for scholarship. To that end, it traces the global relations of IKEA’s bevelled drinking glass to demonstrate the urgency of rethinking the Global East at the heart of global connections, rather than separate from them. Thinking of such a Global East as a liminal space complicates the notions of North and South towards more inclusive but also more uncertain theori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