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高君 《时代经贸》2008,6(3):27-29
热销现象理论中抑价率与新股发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在新股数量波动理论中,抑价率和新股发行数量成负相关关系.出现这样矛盾的情况是因为热销现象中的抑价实际上是投资者高估了股票真实价值,导致上市第一天收盘价非常高,而表面上反应出来的是企业低估了自身股票价值,在制定发行价格时定价偏低,造成了抑价.而数量波动理论中的抑价是指上市公司为吸引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关注以及为了公司筹资能获得成功,股票发行时在真实价值基础上给投资者提供的一个价格折扣.而这种矛盾现象主要由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行政干预程度、信息不对称程度、投资者理性程度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新股是股票市场新股发行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增资扩股时采用的股票融资方式。发行抑价足指股票发行价低于上市价的情况,增发新股抑价则是增发价格低于增发新股的上市价格。  相似文献   

3.
林略  徐毛毛 《技术经济》2011,30(6):60-64,91
基于不同的认购方式和承销方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工具对中国A股市场的抑价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实行的二级市场配售制度能较大程度地降低IPO的抑价率;2005年到目前采用的二级市场配售与上网定价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不仅提高了IPO的抑价率,同时还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效率;包销方式下的新股发行费用大于代销方式,代销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对IPO抑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证券市场上IPO的定价、抑价过高,股票价格与价值背离,使得新股在市场上的长期表现不佳,市场效率低下。文章从新股的发行方式及定价方式这一角度,分析其对我国股市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法人配售的参与与否对股抑价率水平没有明显影响,但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比单纯面向全体投资者公开定价发行的抑价水平要低,此外询价发行方式能有效的降低抑价率水平。  相似文献   

5.
熊真凤  周孝华 《技术经济》2011,30(5):115-118
针对IPO抑价中的有意抑价和无意抑价问题,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在以机构投资者利益最大化推导出机构投资者需求函数的基础上,研究了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同质和异质预期对IPO抑价的影响,并进行抑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具有有意抑价的激励;当机构投资者与散户对新股价值不存在分歧时,IPO抑价中只有有意抑价,而无无意抑价;当机构投资者与散户对新股价值存在分歧时,分歧越大,IPO抑价越高,而抑价中的有意抑价不变、无意抑价增大。  相似文献   

6.
IPO定价效率一直是我国新股发行市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以2006年9月16日《证券承销与管理办法》颁布后至2008年12月31日深圳中小板上市新股为样本,从参加询价的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类型这两个维度来研究机构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新股定价效率。研究发现参加询价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与IPO抑价率正相关;参加询价的机构投资中基金、券商所占比例与IPO抑价率负相关,而财务、信托投资公司所占比例与IPO抑价率正相关。这一发现丰富了对询价制和机构投资者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2009-2013年A股上市的887只股票,研究了承销商声誉、需求、政府管制和其他发行特征等因素对IPO抑价的影响,发现需求对IPO抑价的影响最大,需求越大,IPO抑价率也越高,承销商声誉几乎不显著,政府管制显著,且有正向的影响.其他的发行特征表明:发行价格越低,IPO抑价率越高,承销商选择认购也会提升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一只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盘价通常会远高于其发行价,由此导致股票持有者在股票发行第一天获得较高的超额回报。这可能是因为IPO在一级市场的抑价或是二级市场的溢价导致的。以创业板为例,用计量分析中的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现金申购中签率、首发市盈率、上市首日换手率、首发数量和首发募集资金对中国证券市场IPO抑价的影响,分析表明,现金申购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股票发行认购不足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凯  陈信元 《财经研究》2004,30(12):121-129
股票发行认购不足,是指投资者认购股票的数量低于公司实际发行的股票数量.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公司配股过程中,而且投资者完全放弃认购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通常是部分投资者认购股票,而部分投资者放弃认购股票.为什么不同的投资者选择不同的股票认购比例?文章以完全市场为假设前提,运用证券组合理论,分析了投资者选择认购股票比例的内在经济动机,研究结果表明,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根据原有的投资组合以及股票风险,选择不同的认购比例.因此,确定合理的发行价格,允许配股权的转让,都可以有效降低股票发行认购不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IPO抑价现象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以及西方金融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外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观点纷呈.在我国,上市公司抑价现象更加严重.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新股发行定价的相关制度、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等方面入手,对中外上市公司IPO抑价理论进行对比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人工阅读招股书并打分的模式构建研发信息披露得分指标,并从一级市场定价效率与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抑价2个维度解释研发信息披露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对2012—2018年间459只创业板IPO新股样本进行研究,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一级市场上股票发行定价明显偏高,研发信息披露提高了一级市场定价效率;而股票上市后,研发信息披露与IPO抑价率无显著关系,这显示了中国二级市场大部分投资者尚不具备能合理利用研发信息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利用企业在招股书中披露的研发信息.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监管部门完善研发信息披露制度,培养理性投资者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孙君敏  邓斌 《经济问题探索》2007,(3):170-174,181
热销市场问题已被各国的实证检验所证实,成为IPO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以往的研究关注于IPO新股发行的短期抑价和长期弱势,较少涉及热销市场.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选取1990年1月-2004年8月的几乎所有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数据,分别进行单月期和半年期实证研究,检验了我国股票发行市场IPO热销市场现象的存在性.结果表明股票IPO热销市场现象在我国股市并不显著,最后分析了导致该结果的我国股市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柏骥  周孝华 《技术经济》2010,29(8):82-87
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市场IPO抑价率显著上升,这与大家的预期相违背,而目前的文献很少对这个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本文将IPO抑价分为市场抑价和规则抑价两部分,基于机会成本建立理论模型,试图解释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对IPO抑价率的影响。同时选取2001年至2009年9月IPO上市的616只A股股票检验理论模型。通过实证经验数据测算,规则抑价部分大约占总体抑价的74%,而市场抑价部分仅占26%。研究表明,股改后IPO抑价率的上升是暂时的现象,全流通后规则抑价应降为0。  相似文献   

14.
在托宾(Tobin's)Q理论中,Q被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比率大于1,说明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产的重置成本,企业价值被高估;如果Q比率小于1,则说明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资产的重置成本,企业价值被低估。企业的市场价值是股票的价格与流通股数的乘积,而托宾Q的构成中包含了企业的价值,所以托宾Q与股票的价格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运用托宾Q理论,选取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股票为样本,对IPO抑价的影响因素做实证检验分析发现,除资产回报率外,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企业基本因素对IPO抑价率有负向影响,抑价率与基础股指点数和当日涨跌幅正相关,与上市前30日涨跌幅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陈海明  李东 《当代财经》2003,(12):42-44
新股发行与上市时间间隔假说认为,新股发行与上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而这段时间间隔的长短对新股抑价程度有很大的影响;间隔越长.则抑价程度越高。对这一假说,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在实际运用中,则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政策主张。笔者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后认为,新股发行与上市时间间隔假说在中国有适用性,因而管理层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改革目前实行的股票发行与上市联动机制.转而实行股票发行与上市分离机制。  相似文献   

16.
IPO抑价现象在中国股票市场非常明显,分析沪市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新股发行情况,发现中国股市抑价率过高是因为投机资金过多集中于股市,缺少其他投资产品和渠道。为了解决抑价问题,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多种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使资金分流,以此减少对股市的过热投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一直处于高抑价和低长期回报状态,出现了IPO初始报酬率高、上市首日换手率高和超募融资比例高等特征,造成了中国A股市场特有的"圈钱市"、"投机市"的怪象。中国A股市场的IPO高抑价现象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中国A股市场新股的抑价程度远远高于国外证券市场。针对IPO抑价现象在国外己经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很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基于非对称信息下对IPO抑价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选取从1990年12月到2012年6月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共2032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表明:胜利者诅咒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显著适用,代理委托理论显著不适用,而承销商声誉理论适用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 2 0 0 0年 1月 1日~ 2 0 0 2年 6月 2 0日中国深沪两市所有增发新股的实证分析表明 ,增发新股首日上市的平均抑价率为 15 .6 9%。抑价率小于 15 %的公司个数占总体的 6 7% ,抑价率小于 30 %的公司个数则占到总体的 81%。增发数量 ,增发前一年每股收益和增发市盈率对增发新股抑价率影响显著 ,其中 ,增发数量 ,增发前一年每股收益与增发新股抑价率呈U型的二次函数关系 ,在二次函数的拐点出现前 ,增发新股数量的信息效应大于供给效应 ,增发前一年每股收益的质量效应大于投资效应 ,拐点出现之后 ,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9.
新 股发行价格低估现象很容易被觉察到 ,大多数新股在上市首日便会有一个巨大的涨幅 ,即其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远远超过首次公开发行价格 ,由此产生远高于市场或行业平均回报的超额收益 ,这在中国尤为普遍 ,平均低估都在130 %以上 ,最高达 173 36 %。但是 ,中国股票发行价格真的是低估了吗 ?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在于确立明确的标准。一、原因分析(一 )流行理论的不成立分析为了解释中国股票发行价格的异常 ,我们首先从信息不对称假说 (AsymmetricInformation)入手 ,通过分析该假说 ,指出其缺陷 ,进而对中国股价异常现象进行初步的解释。信息不对称假说 (AsymmetricInformation)最早由Baron在 1982年提出 ,他认为在股票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所以新股发行时要用价格低估来补偿投资者 ,随后Rock在 1986年提出的“赢家的诅咒”假说 (WinnersCurse)则将投资者分为信息占有者和非信息占有者 ,认为他们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抑价是对非信息占有者的补偿。BeattyandRitter发展了Rock的假说 ,他们引入了事前不确定性 (Ex -an...  相似文献   

20.
吴佩  姚亚伟 《当代经济》2008,(3):130-132
本文通过构建影响我国A股市场新股IPO抑价的多因素模型对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主要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有关.要降低新股的IPO抑价水平,需要提高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程度、缩短新股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增加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规范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承销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