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管理人员激励方面得到应用。国有企业EVA应用的总体思路就是:在国有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应用EVA方法,以此作为对企业管理人员重要的评价激励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引入EVA经济增加值理念,修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以及开展EVA红利银行和EVA股票期权计划,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下的委托代理问题,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家对企业经营者经营同有资产情况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人们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理解还存在偏差和误区,国有资产流失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下面就地勘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正确理解地勘单位国有资产,规范经营管理,确保地勘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安全完整。  相似文献   

3.
注资经营责任制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李华民一、问题的提出由于我国国有经济的巨大规模以及政府目标的社会综合特征,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只能采取代理制。于是政府以资产增值为目标,把国有资产交给职能经营者进行经营,从而形成了政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  相似文献   

4.
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关键是指标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因此,要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企业的业绩。现代公司制度的兴起,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拥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不利于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成为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要实现中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应该找到保值增值的有效对策。依据中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现状,提出如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作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国有资产配置和实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徐强 《经济纵横》1998,(8):49-51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那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提法科学吗?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一、“保值增值”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吗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规定为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国有资产流失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困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较多,如制度建设缺陷、人员因素等。应结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各方切实履行出资人和经营者的职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9.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再资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再资本化文宗瑜(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判断的确立关于国有资产如何保值增值问题,大多数人是把国有资产当做实物形态来保护它、维护它,使它日渐变大。那么,保值增值也就是资产实物形态的扩张,资产规模的无限扩大。可以说这...  相似文献   

10.
企业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会产生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要求有业绩评价标准,而业绩评价标准不仅影响机制,还会影响到资源配置,不同主体,对业绩评价的目的和标准也不同,形成了业绩评价的不同层次,从投资者角度对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进行价值分析,目的是进行投资之前的决策分析。采用业绩评价的指标可以是财务指标(如每股净收益,净净产收益率),也可用经济增加值(EVA)或市场增加值(MVA);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则是以企业提供的税金、国有效产保值增值、就业机会、环境保护等为标准,如入均利税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财政部出台的新的“国有资本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国有企业效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资产提供者(或股东)对经营者所进行的业绩评价,用于对经营者聘任决策,报酬计划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是对经营者作为代理人是否达到委托人的期望目标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本管理体系的完善及财务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产权理论,构想国有资本管理体系,建议设置中央和地方人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对中央、地方的国有资本管理实施监督.建议设立国有资本的非执行董事制度,并对国有资本的财务运行机制进行了深人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杨小勇 《经济问题》2007,(12):69-7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转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因体制不顺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然而,在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产权"漏入""公共领域"的"空隙"还没有被堵住,又由于转制增加了新的"空隙",为一些人进一步侵害"漏入""公共领域"的国有资本的产权制造了机会.转制过程中形成的公司制企业既制造了"内部人"进行"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又形成了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是体制改革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从中层管理者视角出发,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构建国有企业探索性内创业过程机制模型,并动态阐述中层管理者推动下国有企业探索性内创业的3个战略阶段:动机形成阶段、制度性筛选阶段和嵌入性销售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政策红利不再、中层管理者个体创业导向引发国有企业探索性变革;中层管理者根据注意力配置机制,对探索性创业机会进行制度性筛选;通过制度、自我、同侪、高层管理者4个层次,实现国有企业注意力聚合,最终实现探索性内创业。结论不但丰富了企业内部创业相关研究,也为如何激发中层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创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真正做到责、权、利既相互对称、又相互制衡。通过这种机制的作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的分析,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两方面谈了改进的办法,为切实解决目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这种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陶虎  齐新家 《技术经济》2007,26(12):93-96
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乃至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有资产状况的重要标志。本文构建山东省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国有企业治理效率诸多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国有企业的有效治理和国有资产的科学监管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仿真方法,研究国有煤矿激励机制与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激励机制对经营者安全管理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仿真方法,可以对影响国有煤矿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进行分析,为国有煤矿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科学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人力资本贡献价值和项目经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设工程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指出了项目经理人力资本贡献价值评价的特殊性。其次针对建设工程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本文应用共同委托代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项目经理人力资本贡献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即在企业剩余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项目成功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本文给出了融合项目成功评价的项目经理人力资本贡献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性的判断依据——应与项目经理人力资本能力评价相一致。最后,本文指出了项目经理人力资本贡献价值范畴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民营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的基石:基于监督的约束激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斌  周煊 《经济学家》2003,(2):67-71
民营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冲突源于两大问题:一是双方的目标追求不一致,二者双主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方法,既不是呼吁职业经理人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也不是单纯的激励机制,而是有效的监督和建立在监督基础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蕊 《当代财经》2012,(5):106-111
根据欺诈"三角理论",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源自压力、机会与借口。其中,压力是经济人自利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对财富追求的价值观导向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与欲望。机会主要是指公有制下的公司制的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对高管财产经营责任约束的疲软、企业崇尚地位与权威的文化氛围、缺少必要的权力制衡及内部控制等。借口主要有"回扣"、"借款"及薪酬与激励制度设计的不合理等等。有效防范国有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途径就是要选拔品行能力兼优的人员担任高管,营造诚实守信等的企业文化氛围,完善各种机制与制度,并督促制度的有效执行,机制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0.
曹晓燕 《时代经贸》2012,(16):105-107
国企高管作为投资决策的核心人员,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非理性的现象。论文从过度自信理论对国企高管过度投资行为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层面和公司层面提出了国企高管人员过度投资行为控制机制,包括区分决策和行动、构建自我学习机制、董事会内部治理和心理契约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