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卢洋  梅阳 《当代财经》2007,(4):95-97
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工业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为产业集群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企业和产业集群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可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加快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如果定位科学合理,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波  郑健壮 《技术经济》2008,27(4):19-21
无论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如何,其最终都必须嵌入全球价值链才能实现升级,因此有必要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研究产业集群升级战略。本文探讨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积极作用,指出全球价值链可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机遇、完善产业集群网络、促进产业集群战略转移,并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在四个升级阶段中的不同战略。  相似文献   

3.
全球价值链驱动下的本土产业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价值链内产业升级的传递机制是企业的内生技术能力,但技术能力的演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尽管全球价值链的国际链接与异质参与者的多样性能够为本土企业提供局部的外部知识,但链条内部的知识溢出并不足以实现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线性发展,也无法实现链条内部自动传递的产业升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学习,在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内局部知识外部性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知识,实现技术能力的线性发展,从而推动本土产业的持续升级.  相似文献   

4.
基于集群企业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梳理了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概念、动力机制和结构基础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即研究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认为从企业网络的关系维度和结构维度开展研究有助于将产业集群升级机制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治理研究——一个拓展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治理是进行产业集群更新升级的所有集群成员有目的的集体行动,其本质是要建立和保持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促进集群增长.文章从现有的集群治理研究出发,界定了产业集群治理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网络治理与网络组织治理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集群内部网络组织治理和集群外部全球价值链治理治理的内容及其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产业集群内部地方价值链治理的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拓展了产业集群研究的视角,为产业集群治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关于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表现在,产业集群升级的类型与路径、创新机制、影响因素、风险,GVC治理与动力机制对产业集群升级影响,产业集群升级对策。研究趋势表现在全球价值链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机制的深入探讨、比较研究,以及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7.
集群升级机制是产业集群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目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或本地嵌入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升级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仍缺乏针对中国转型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系统研究。基于此,以中国产业集群中的焦点企业为研究切入点,以焦点企业三重网络嵌入为视角,针对焦点企业网络对集群企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焦点企业的业务网络、知识网络和政治网络的合理嵌入不仅有助于焦点企业自身的升级,对于群内其它企业的升级及产业集群整体升级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方式与升级路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在分析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通过杠杆利用和学习机会、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商品流通和技术许可等方式使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提出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路径,即功能升级—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链条转换。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产业集群升级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考虑其一则有失偏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基于链网结合的产业集群升级机理与路径。产业内垂直分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升级必然会受到集群网络与价值链的双重影响,就升级机理而言,产业集群升级要重点关注的是链网结合度问题。对于升级路径来说,产业集群升级可以分为隐性与显性两种升级模式,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隐性升级的实现是链网结合作用的结果,而显性升级的实现是价值链攀升的结果。我国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应以链网结合为基础,积极实现隐性升级,提升集群自身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价值链的攀升实现显性升级。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体现在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兴衰等方面.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另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为此,要通过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外部经济通常被认为是形成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但近年来传统集群陷入“低端锁定”僵局,迫切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商务正是驱动数字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不断赋予产业集群新内涵、新特征和新动能,促进集群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两者协同演化形成驱动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研究表明,数字商务与集群经济协同演化过程可分为起步阶段(多点突破)、发展阶段(串点成线)、拓展阶段(连线成网)和成熟阶段(推演成体),层层递进,沿着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要素共享平台构建→协同网络形成→数字生态圈演进的路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内涵与发展,推动产业集群沿着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体系→价值网络→社会化协同网络→开放的产业生态路径不断演进。两者协同演化将使马歇尔外部经济来源大大拓宽,且多个层次的外部经济相互促进、溢出,促进协同网络内企业家的要素配置能力与创新绩效提升,由此使得集群外部经济增进具有动态性与内生性。此外,政府通过提供公共品,促进数字商务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从而使集群外部经济增进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企业集群发育形成过程中的创业机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探讨了创业机制内涵,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创业机制在集群发育、成长、升级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企业集群发育形成过程中的创业决策。最后,指出了企业集群战略的基点和要旨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创业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升级理论基础上,从价值链视角出发分析泉州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形态;根据其所处产业价值链的环节和阶段,提出与其自身区域经济特色相匹配的集群升级路径,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  相似文献   

14.
质量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标杆,质量状况决定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质量改进优化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质量提高影响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式,质量生态系统决定产业集群升级的能力。在质量变革视角下,顺德家电产业集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链整合和主攻智能制造升级的路径为:一是由贴牌代工向自主品牌升级;二是由整机生产向全产业链一体化转型;三是由自动化走向智能化。推动家电产业集群升级对我国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有重要启示,通过制造业产业集群质量全面提升以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全面升级,是助力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产业升级范式正从封闭式集聚走向开放式协同,产业集群愈发寻求与外界建立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使得风险形成更为复杂。开放系统下,产业升级是集群内部功能协同与外部价值协同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风险规避机制难以有效化解价值协同风险对技术协同产生的直接冲击及对服务网络产生的联动破坏,需针对协同风险进行化解机制设计。遵循协同导致有序的思路,将协同风险的概念从产业内、产业间延伸到区域间,通过构建“四步走”化解机制兼顾实现集群内外部的协同,从而稳步攀升价值链,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化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一种竞争战略。运用供应链管理来优化产业集群化的运作机制,能加强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应运用供应链协同管理来优化工业园区建设,增强园区产业联系,优化园区企业运行机制,加强园区中各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从而培育新疆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7.
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微观基础和根本动力,但集群升级不仅是单个企业升级的问题,还表现为通过组织(网络)升级优化所带动的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集群升级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网络演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网络互动的集群升级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已有近20年历史,对于其研究历程和发展动向虽有相关综述性研究,但尚未有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整理。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绘制企业转型升级知识图谱,并结合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等方法,以CSSCI数据库中1998-2014年5 427篇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为对象,探讨该领域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研究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加工贸易、制造业转移、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升级和转型升级路径等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品牌经济、传统产业转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发投入和代工企业等可能成为该领域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