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沪深两市137家房地产行业公司的2014年的数据,分析房地产行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以企业对政府、投资者、客户、供应商和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作为评价值指标,采用变量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二者的关系,正确认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为其影响到其他实体、社会和环境的所有行为负有责任.本文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4.
5.
进入21世纪,激烈的竞争和组织变革使得组织内的雇佣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员工和组织间原先的心理平衡,员工以忠诚、遵从和努力为条件换来的工作稳定感已不复存在.企业是人、财、物、信息在一定体制下构建的有机体.体制的构建是保证人、财、物、信息高效运转的基础.本文浅谈了组织平衡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运用和组织平衡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 318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而企业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细化企业社会责任和组织承诺具体维度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认同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和组织承诺两个核心概念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两者内在维度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组织认同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组织承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但对组织承诺不同维度的中介作用程度有所差异;其中,对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为完全中介作用,对继续承诺为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经济绩效和价值创造的影响,是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向、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以及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差异化.本文在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为今后的研究要从企业微观管理的层面探索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本质特征,研究社会责任活动的决策评价方法,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10.
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一度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不过舆论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大多将焦点聚集在企业从事社会慈善事业方面。其实,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的社会公益活动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甚至公司价值,都与社会责任有关。《公司法》第五条中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良好主观愿望,而且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1.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古代巴渝地区开展过诸多园林营建活动,其发展过程不仅因应地域自然环境,还映射着各历史演进阶段的人文情境,是地域重要的遗产资源。然而,除现有遗存外,散见于方志文献中的巴渝园林信息缺乏系统性整理。综合文献稽考、田野考察与空间图示方法,对巴渝地区园林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划为萌芽起步(先秦秦汉)、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多元积累(隋唐)、兴盛而衰(宋元)、融会新盛(明清)5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园林的类型、分布,探讨了其风格流变及原因,以期形成整体认知,为深入理解巴渝古代园林赓续本相与深化推动地域园林遗产整体保护提供基础参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明末中国造园专著《园冶》中掇山篇的分类,并探求了其如此行为之目的及动机,挖掘如此方法之思路。计成对于假山之分类采用了2套体系:一者以假山所在之环境分类,即“宜”;另一为所构成假山本体之各个器官部分,即“体”。如此分类,可体现作者独特思路:一方面展现了作者立足于实际营造,利用深厚的实际营造设计经验反哺理论;另一方面可使得掇山的重点更加全面的被点明,而不会有偏颇之虞。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以国立国会图书馆(NDL)、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及相关院校馆藏LA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检索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日本“景观”概念源自德国农(林)学、地理学的生成过程,解析其LA学科从最初的农(林)学、地理学而拓展至工学,包括土木工学、建筑工学与都市工学的衍变关系。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统计,指出:1)其选题发展由农(林)学、造园学至工学的脉络关系;2)LA学科的文献数量始自战后而盛于新千年前后的出品特征;3)论文覆盖学科以工学为主、农学为辅的多元并存的分布特点。而日本LA学科学者的谱系,不仅勾勒出各大学景观方面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派生出中国学者的分支谱系。 相似文献
15.
田勇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95-97
社会在进步的同时,全球化的进程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矛盾该如何处理,如何发展创造适合我们新时代景观作品是我们每个设计师所面临的课题。中国景观,从过去到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正经历着快速变革及重重考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2017年中国28个省市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非导向ERM模型测度了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指标无效程度,并借助核密度估计和K-W检验对效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不佳且区域内部效率分布差异显著,多地区工业企业劳动、经费等创新要素边际收益递减;2015年以后,部分低效率地区逐渐向高效率转移;研究还发现,引进技术经费投入强度与新产品出口比例的无效程度最为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工业创新资源管理体制、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加快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是效率提升值得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19.
20.
在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设立之前,已经有一些学校进行了长期的课程建设,国立中央大学在农科和工科中都开设了造园相关课程。通过梳理国立中央大学园艺、森林和建筑工程科(系)中庭园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设置原因及授课教师,分析造园相关的科研、实践及其对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立中央大学造园相关课程主要由园艺系发展而来,建筑系可选修,课程均有相应实习,由吴耕民、陆费执、范赉、李驹、陈植、曾勉、毛宗良、刘敦桢、刘福泰、章守玉等留学归国的骨干教师开设。师生们不仅将其教学体系推广至全国,也进行了一些造园实践和研究,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