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文化与经济两者共生互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经济与文化两者是同步发展的,因为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都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空间之内,并且不同地区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文章主要就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文化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文化对区域创新模式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在创新、创业、合作与竞争等经济问题上的基本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流动偏好、开放思维、合作意识、信用观念。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的影响机制是通过两个路径来实现的:一是区域经济文化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价值观,影响其创新行为和模式。二是区域经济文化发挥制度上的调节作用,促进区域创新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欧人 《经济经纬》2004,(5):27-29
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地域文化叉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振兴地方经济、繁荣文化无疑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相互诉求和需要更加显著,实现协同发展是两者融合共生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构建了“嵌入式协同共生”的发展模式,并从资源共享、科技转化、文化共荣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实现甘肃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与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5.
略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之关联方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业集群开放的动态系统下,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之关联方以社会化分工为基础形成了合作竞争和互动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拽引效应、耦合效应、磁场效应、科技整合等。在集群发展中,提升关联方间的协同效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可通过关注“动态过程”、优化社会资本、提升产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层次、加强区域品牌关联方间的博弈、加强与外界的知识交流和互动、消除自我锁定倾向、转变政府观念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媒体可以传播和影响区域经济政策,传播经济信息和科学知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消费,促进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当前,媒体面临的竞争严峻。要发挥媒体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区域与本土强势做好媒体定位,改善媒体经营,优化媒体权能控制。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文化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认为,区域文化在以下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影响,主导人们的经济思想、价值观念;促进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提升区域形象,有利吸纳人才和招商引资。要充分发挥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上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对区域文化进行全面的整理,发掘;2.弘扬区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3.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扬弃;4.发挥区域文化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理论的发展,学者已经打破经济现象本身的局限,试图从文化的新视角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解释。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也备受关注,学者已经从浙江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肯定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浙江经济飞速发展与浙江文化特点有着很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区域化特征,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文化是区域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区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分析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理论的发展,学者已经打破经济现象本身的局限,试图从文化的新视角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解释.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也备受关注,学者已经从浙江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肯定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浙江经济飞速发展与浙江文化特点有着很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区域文化与文化发展的空间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宇  沈山 《经济地理》2006,26(5):892-895,809
在阐释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区域文化类型进行了划分,探讨了新时期江苏省文化发展的空间组织,并将其概括为:1个文化发展中心,2个文化发展副中心,4类文化发展区域,5条文化发展轴线,7个历史文化名城,50个特色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2.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与区域发展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关于金融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研究大多沿用宏观金融发展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来分析金融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两者的因果关系和识别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为重点,往往将区域视为封闭的、孤立的,忽略区域所具有的空间结构属性。而最近一些研究极其强调自地理学的空间视角来研究金融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这些研究多来自金融地理学领域,一些来自区域金融学领域,文章从金融空间和金融空间与区域发展两个方面评述国际有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需要特别关注的金融与区域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发展中地理势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勤业  吴绍洪  陆大道 《经济地理》2003,23(4):441-444,456
从区域发展的各个主要相关要素,初步探讨区域发展的地理势能。把地理区域作为一个系统,当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区域在地理位置、区际差异、区域结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所显示出发展的综合优势即是该区域在这一系统中的地理势能。这种地理势能的大小受自然环境基础的深刻影响,并可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转化。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比优势的态势为地理位置势能。地理位置和区位在自然条件上的势能促使其获得政策上的势能,并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地域间环境条件、生态功能、产业优势的潜在影响力为地理区际势能,如各种环境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合理匹配的所谓地理地带性规律,决定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区际的差异还体现在区域发展的历史过程上,历史悠久的区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理区际势能。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影响力为区域结构势能。环境质量势能是环境质量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态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大大减弱了区域环境质量势能。地理势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势能转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滢  莫明浩  章定富 《经济地理》2007,27(3):400-403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江西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吸收外来文化使江西区域文化有着特殊的文化底蕴,而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制约了江西经济的发展,无法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使江西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人文环境的建设,实现江西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张捷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23-1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自身文化的原因大部分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态势,少数民族地区怎样发展,靠什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选择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区域地方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温州市和包头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对比发达地区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中政府应该选择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8.
杨伟  戚安邦  杨玉武 《经济地理》2008,28(6):955-959
在创新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投入、执行、产出和应用四个方面,使用描述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区域2005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性程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它体现在总体水平和结构两个方面。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这种差异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河西地区是甘肃省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农垦企业的诞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文章从问卷调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垦企业在市场挑战面前具有的发展动力:国家政策作用力、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组织优化、技术创新、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作用力和区域对农垦企业的推动作用力。农垦企业在上述发展动力作用下,成为了河西地区经济空间组织实体,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辐射和扩散作用,不仅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带动当地就业做出了贡献,还为国有经济的所有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农垦企业在地域空间的集聚又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从农垦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而言,地方政府应当加强与农垦企业的合作,以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