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贸易活动日渐活跃,而其中很受人瞩目的,便是中国的纺织品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然而,作为同样拥有劳动力优势的印度,其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状况又怎样;中国的纺织品行业与印度相比,是否存在贸易比较优势呢;我们又要怎样做才能保证我国的纺织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印度和爱尔兰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早,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本文通过回顾两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分析了两国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印度和爱尔兰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早,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本文通过回顾两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分析了两国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印度国家软件技术园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印两国国家软件技术园区发展现状的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国家软件技术园区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国家软件技术园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Gordon H.Hanson 《经济学(季刊)》2016,(4):1275-1302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他东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专业化模式。长期以来,关于亚洲出口增长的源泉一直存在争论。其中,一支文献强调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它们认为这类改革使亚洲国家在制造业中的潜在比较优势得以显现;另一支文献则将亚洲的成功归因于政府干预。首先,本文将中国大陆比较优势的演化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对比;随后,分析了东亚、东南亚国家行业比较优势和资本积累的短期关系。本文发现,国家层面的资本积累和特定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存在很强的关联,两者的关系近似于\"倒U形\"。中国大陆趋向于在一个比其他经济体的人均资本都低的水平上达到比较优势的顶峰。最后,笔者讨论了本文的发现对于解释有关\"亚洲制造业出口 相似文献
7.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商品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五省六方(滇、桂、黔、川、藏、渝)与东盟10国(越、老、柬、缅、新、马、泰、菲、文和印尼)经济互补,环境宽阔,市场需求主体庞大,极富开发潜力。近年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两者经济调整加速,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开发能力,两者发展贸易和建立跨国区域市场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其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进行较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加工贸易领先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出口贸易的显著特征,但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强调了初始比较优势的发挥,但不利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这要求贸易政策必须有机结合进口替代的产业导向和出口促进的市场导向,寻求两套刺激体系的协调。实行策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比较优势发挥、经济结构调整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欧盟贸易的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笔者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方法,选择了中国和欧盟中的七个主要国家分别作了比较优势总体变化的分析,进而对各国2008年SITC细分三位数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中国和欧盟主要国家商品的贸易比较优势的情况,并且根据分析提出了如何促进中国与欧盟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从产品层面延伸到了产品内不同工序层面,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新型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作为产品内分工的表现形式——加工贸易目前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以2000—2005年中国各省市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样本,利用Egger(2005)的方法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比较优势仍是加工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后 ,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结构出现了非对称变化 ,东部省区制造业就业比重显著下降 ,中西部省区下降速度较慢甚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外商投资、贸易规模和商品结构等传统研究视角无法完美解释这一现象.基于2006 -2013年28个省级地区制造业整体及各子行业面板数据 ,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及内生性问题后 ,文章研究发现 :代表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与当地制造业就业占比呈显著正相关,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和电器仪表制造等高劳动-资本比的制造业是加工贸易方式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主要渠道;此外 ,近年全国尤其是东部省区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熟练劳动力比重的上升.这为解释我国制造业就业结构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说明处于不同贸易方式转型阶段的地区应重视贸易方式转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采取差异性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3.
14.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两种最主要的优势,由于两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性,发展中国家应该执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重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工业化道路,其本质内涵也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15.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较大阻碍,理性地分析中关之间贸易顺差的成因已渐显迫切。本文从中美贸易顺差的规模和结构入手,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结构性成因,得出中美贸易顺差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结论,从而两国应该以正确且双赢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文章认为,要素禀赋理论肯定了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所能给自己所带来的福利的改善。中美的贸易顺差,从长远来看,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充分发挥其劳动丰裕国的优势,增进就业并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同时有利于美国将其国内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效率更高的其他行业当中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这也意味着,两国应该正视并充分肯定这一现象,毕竟贸易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同时也需要两国拿出合作共赢的姿态尽早尽快地放松政策管制,以免给正常的双赢贸易带来扭曲。 相似文献
16.
中泰水果贸易互补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中国与泰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该协议规定自当年10月起,中泰两国的蔬果产品取消关税。泰国成为中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第一个实行水果产品零关税的国家。而在中国与泰国的水果贸易中,双方都拥有自身的优势产品,通过对RCA指数和贸易互补性的指数的测量来具体分析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中的贸易互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Riming Cui Lijing Chen 《中国经济评论(英文版)》2004,3(9):16-24
With gradually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and frequently developing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processing trade has been a major tren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paper mainly Seeks for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s ,to processing, trade. Meanwhile, it ,shows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processing trade in the world and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ing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find,the problems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Thomas I. Palley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3,47(1):195-208
Gomory and Baumol (2000), and Samuelson (2004)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international trade’s future impact on U.S. national income. The focus is how globalization may affect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across countries of gains from trade. Though their analysis is developed using a pure trad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t has strands in common with institutionalist thinking. Their findings spotlight the need for a new U.S. trade policy agenda aimed at maximizing the U.S. share of gains from trade, and complementing conventional Keynesian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20.
"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及中国-巴西双边贸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西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国成员,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迅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其成为发展中大国的重要资本。中国和巴西经贸关系稳步发展,然而双边贸易发展并不平衡,我国一直呈现贸易逆差。从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包括对贸易结合度指数、商品集中度指数以及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中巴两国进出口商品特点不同,在出口商品种类上中巴双方的互补大于竞争。这为我国发挥自身产品优势,有计划地加大对巴贸易出口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对巴贸易中做出更准确的市场判断,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进出口策略,充分挖掘两国贸易合作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