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瑞  张伟静 《当代财经》2021,(11):16-27
面对国内外经济风险叠加的现实环境,研究如何提升制造业韧性对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产业适应性结构调整视角探讨制造业空间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理论机制并使用我国2008-2017年地级市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制造业空间集聚显著提升了我国制造业韧性.在更换核心变量、变换模型估计方法以及排除样本选择性偏差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空间集聚可以显著促进大城市制造业韧性提升,但对中小城市制造业韧性的正向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制造业空间集聚通过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以及抑制低质量的创业行为进而促进了我国制造业韧性提升.这意味着,合理引导制造业空间集聚发展有助于增强制造业抵御内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绿色创新兼具绿色和创新双重属性,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2004—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模型测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并从空间视角探讨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非线性特征,现阶段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地理邻近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不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不论在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当前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提升;(3)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和协同创新间接驱动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提升;(4)制度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强化产业协同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还能有效抑制产业协同集聚负外部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兰冰  刘瑞 《财经科学》2021,(11):64-79
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产业间互动关系为视角,以适应韧性理论为依托,从"适应"与"适应性"双重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内在机制,同时使用2008-2017年地级市数据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呈倒"U"型特征.短期内,多样化集聚可以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以快速恢复供应链运转,促进制造业韧性提升;长期内,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韧性.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短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内多样化集聚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专业化集聚抑制作用不明显.上述影响效应在地区与城市规模层面表现出异质性.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发现为合理制定"两业融合"政策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与提升制造业韧性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在运用区位熵方法测度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高校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水平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当前高校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2)整体而言,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多与单一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呈相反态势;(3)无论是高校还是高技术产业,其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各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4)两种创新资源集聚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且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创新绩效的提升。据此,提出优化我国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新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相结合,把服务业FDI、产业共同集聚与地区生产率纳入到统一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研究。利用2003-2012年欧盟外商投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以吸引服务业FDI为主要手段的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以产业共同集聚为主要方式的内源性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生产率以及细分行业和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服务业FDI对地区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共同集聚对于地区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细分行业来看,服务业FDI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对于服务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抑制性;分地区来看,服务业FDI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生产率均具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仅对东部地区生产率具有溢出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为我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带来新的机遇。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直接促进我国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两个方面间接提高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对中高低端制造业均可以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对中低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大的促进效应;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在中西部地区该效应暂未显现。基于此,我国应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布局,努力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我国制造业集聚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地区市场化进程有着密切关系。将地区市场化进程作为门槛变量,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FDI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在市场化水平高的区间内,FDI对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在市场化水平较低或低的区间内,FDI对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同时也发现,沿海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要明显快于内陆地区,FDI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相对更大。这就要求不同地区在吸引FDI促进制造业集聚的过程中,要提高本地区的市场化水平,从而有利于这一作用的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GTFP存在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相关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市GTFP的直接影响呈倒"U"型,并且对相邻城市GTFP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抑制本市GTFP的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促进本市GTFP的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对本市GTFP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这些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趋势,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变量,研究湖北省产业发展所处的融合、集聚状态及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算,采用区位熵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对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处于融合非集聚状态,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技术经济》2019,(1):97-103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视角,以2005—2015年浙江省69个县域为样本,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同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且呈空间集群化特征;两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两业的共同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稳健性检验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最后,就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产业集聚与制造业自主创新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GMM方法与面板门槛进行回归分析并实证检验。GMM的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一阶滞后期对当期的制造业自主创新有着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惯性",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自主创新起着负向效应。而以产业集聚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回归的结果则表明地区差异较为显著,东部和中部的产业集聚具有三重门槛,而西部则具有二重门槛。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冲击,增强经济韧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模型等多种计量模型,对制造业升级、信息网络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升级显著促进城市经济韧性,但促进效应呈下降趋势;信息网络对制造业升级促进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并呈现异质性特征;制造业升级和信息网络融合发展,通过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相似文献   

17.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建胜 《经济地理》2024,(2):134-144+218
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将产学研知识流动分为知识研发和知识转化2个过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知识流动效率整体呈现块状集聚特征,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各城市间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绝对差异分别表现出增大和减小趋势,而先进制造业的绝对差异逐渐减小。(2)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向,且知识转化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程度大于知识研发效率。(3)知识流动效率可以通过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但这种作用机制存在差异。(4)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先进制造业均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的集聚和城镇化的推进不仅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而且城镇化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各地区间空间关联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显著。考虑这一特征后的空间计量模型不仅证实了这一空间相关性,而且还表明制造业地区集聚对城镇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外资流入加快、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均能推进城镇化水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研究结论对产业政策及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有积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趋势,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变量,研究湖北省产业发展所处的融合、集聚状态及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算,采用区位熵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对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处于融合非集聚状态,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