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省际边界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体的角度,以构建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念,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构想,即以韶关、赣州、郴州成长三角为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的核心,以其它6个中心城市为市域的核心,以经济基础好或交通条件好的县(市)城区作为县域的中心,构建7条城镇发展聚合轴和拓展轴作为城镇、交通和产业的聚集和依托轴,以形成城市空间功能互补,集约紧凑发展,绿色空间穿插相融,高度协调、网络化的多中心城市区域,以整体的优势参与珠三角城市体系分工,并力争在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由\"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推进的背景下,综合评估城市群边界和省际行政边界的金融集聚效应可为我国区域金融一体化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文章基于2005—2017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带有时间固定效应的面板随机效应等模型综合比较了城市群边界和省际行政边界的金融集聚效应。结果显示:①城市群边界具有明显的金融集聚效应。②省际行政边界没有显示出金融集聚效应。③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城市群边界效应只对市辖区常住人口100~500万的大城市有效。此外,中小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分别受到地理临近性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历史过程分析(1952—1995)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间在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成为社会关注(包括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区域差异的状况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众说纷坛。在此背景下、回顾分析建国后我国区域差异的历史过程、将有助于对我国区域差异现状的正确判断。反映区域差异的指标很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系列完整性、本文选择人均国民收入(1978年后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分析指标。另外、尽管小的地域单元描述的信息更细微.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缘故、本文只分析省际区域差异。进行区域差异过程分析一般采用统计… 相似文献
6.
边界效应与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分析视角研究边界效应对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最终得出:当边界阻抗系数高于一定程度时,边界效应对经济发展呈现地是一种屏蔽效应,此时省际边界区经济容易被边缘化,处于落后水平;而当系数低于一定程度时,边界效应会表现出中介效应,此时省际边界区会得到有效发展,省际边界区发展关键在于边界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变,而不是一味地对边界区进行输血式扶持.此外,人们的本土偏好在一定范围也会影响到边界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城市的特点,构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和聚类分析法,结合湖南实际,选择岳阳、郴州和怀化作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经济实力、中心性与辐射带动力、产业发展及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由此认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提升可从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大规模的省际人口迁移。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的10%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近10年来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发现,近10年来省际人口迁移规模逐步增加,以从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和安徽等重要辐散区向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为主,且有增强的趋势。长三角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迁入规模增加,迁入总量接近广东省,而广东省的迁入规模在大规模增加的同时,向周边省区迁出的人口规模也在大规模增加。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区域创新系统(RIS)时,不得不首先面对一个现实而又极其重要的问题--RIS中的区域边界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其边界以及与行政边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针对具体行政区域及其中心城市建立可行的RIS十分重要.因此,从分析RIS的由来及内涵出发,从RIS的系统运行机制、运行目的以及运行过程来看,发现RIS的区域边界应该与行政边界等同.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了RIS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边界不应成为限制各要素流动的障碍.最后提出构建RIS时要强调地方政府的职责,但同时也要强调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维视角,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28个县市(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的空间区划,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加以验证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大多数县市(区)土地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亟需大力提高;研究区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3大类型进行空间分区发现不同类型的空间区划存在明显的跨区域性与集聚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航空运输业自身的经济发展特征和规律对航空运输经济区域划分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为制定合理的航空运输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认清我国民航运输业区域发展格局.为未来航空运输业投资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文章以机场所在城市的经济特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地理位置等为背景,尝试运用断裂点模型,和中心城市辐射的引力范围,以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机场所在城市为中心进行民航运输经济区域划分,经过分析研究,划分出八大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2.
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其理论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观,是人类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结果.它以其崭新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并被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具体实践.可持续农业又作为当今世界农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前沿的重要课题,更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推进可持续农业的深入研究,较系统地梳理了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和主要观点,并就其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环境相对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旅游资源综合丰度和旅游经济指标,对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状况和承载潜力进行定量测算,以探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相对于全国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整体旅游资源环境相对承载能力和旅游经济环境相对承载能力较强,处于弱载状态,具有一定的承载潜力,其中旅游环境相对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应加强各省市旅游业的协调有序发展,以提高东部沿海旅游环境整体承载力,进一步推动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阐述加快开发蒙中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分析蒙中经济区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缘等区位优势以及水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区二元结构等制约因素,提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蒙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管理协调专门机构、健全机制体系、适当扩大城镇辖区和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等加快蒙中经济区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缘经济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在地域表现上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能有效地推动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论文从地缘经济区的发展前景、主要特征和合作开发的普遍效应等问题的讨论入手,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为背景,在系统分析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实践成果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实践策略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古村镇旅游研究紧随古村镇旅游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拓展,主要集中于古村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这一基础问题,而对影响古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参与、旅游感知和经营管理等具体问题也较多关注。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还停留在现象、问题和矛盾关系的梳理上,较少地触及古村镇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演变规律,需要更多的学科支撑以拓展研究的视角,需要引入一些社会调查、计量与实验工具以充实研究的方法,需要更多的样本、实例以补充研究的领域,从而不断完善古村镇旅游研究体系,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镇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农业地域结构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外农业地理学者在农业土地利用与驱动机制、农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农业类型划分与农业区划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①农业地域结构及其演变的综合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较少。②侧重于自然要素对农业地域分异和生产布局的影响,缺乏人文因素及其与自然因素的耦合机制研究。③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和静态特征的描述为主,缺少定量分析和动态模拟。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深入开展农业地域结构演变过程、格局及驱动机制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柔性”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性”已成为象征后福特主义时代新生产方式的代名词。对柔性及其空间影响、空间结构的研究,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主流。文章试图以柔性为主线来理解现代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发展变化的新趋势,进而探索现代经济地域空间特别是产业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为此,首先回顾了柔性研究兴起的理论背景,并对柔性的内涵进行诠释。在此基础上,整理了经济地理学在对柔性的空间实现形式的研究中所取得的关于“新产业区”和“产业集聚”的理论发现。最后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省级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把握为前提。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构建出一个能综合定量描述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格局的动态模型,据此将区域经济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4种类型,并指出市场竞争态的转移规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波动型、衰退型4种模式,以发展的观点对区域经济市场的演变进行研究,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应用这一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竞争态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并以山东、湖北和陕西为例,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趋势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