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联结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企业文化创新提供的思想根源,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当前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创新发展态势,就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创新和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险峰 《经济师》2000,(4):14-16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特定时空内的社会民族文化中。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因此也必然受到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及社会制度的变迁史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所以 ,现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难以避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如何辨证地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文章给出了一个较为实际的分析答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有助于共同愿景的建立,有助于团队学习的形成,有助于心智模式的改善,有助于整体思维方式的构建,有助于自我超越的实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忽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必须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在企业内形成民主、公平、自由的风气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与制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力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力来源于企业文化与制度的相互结合与互动作用。由于制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失,制度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更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建设秉承传统文化精髓的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7.
肖万元 《发展研究》2014,(3):120-121
本文探讨传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渊源及其在我国新经济和政治社会环境中面临的困难,从现代企业组织理论的视角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建设功能及其异同,寻求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和提升之道。  相似文献   

8.
为响应党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神的号召,我国企业应担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找出我国企业文化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从正反两面阐述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说明建设企业文化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以儒商文化为例研究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态文化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文章在反省科学文化的基础上,从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文化建设以及西部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改造与利用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晓晔  张阳 《生产力研究》2006,(11):205-207
文章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梳理,以寻找与企业文化契合的精髓,使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走向规范化,从而指导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11.
廉政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态,有着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廉政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廉政思想,又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廉政文化从伦理文化到制度文化的提升,开创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植根于社会文化,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首先是团队文化,其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是国际性和地区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文化性和制度性的统一。企业文化可以创造社会知识,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社会文化的极大丰富,又能给企业文化的繁荣提供土壤。正是企业的国际性,使企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  相似文献   

13.
吴越文化.是无法分开的,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吴越本属一家人,何能划分为不同文化类型?几千年来.彼此生活在同一区域之内,没有地理上的隔阂,大家使用同一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彼此相同,而且同属一个种族,血统相同,当然难分彼此了。惟一例外,就是在政治上经常会分分合合,只是如此而已。当然。由于几千年来的政治纷争,每每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如西晋灭亡,北方世族与难民之南下;北宋灭亡,也有类似情形),这时候,会带来某些“外来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等,交互融会的结果,文化内涵将更为丰富,或许可以称之为混合文化,实际上就是“江南文化”。现在将其发展脉络.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人类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就是综合国力的标志。因为先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胜有形的精神力量,可以起到使一个民族凝聚和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建设强大国家的巨大作用。一个企业、一个银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个性化、具体化的经营管理文化,是市场经济当中的一种微观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既有繁荣的经济,也有繁荣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文化名城是大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目标,大连市可采取以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文化旅游对大连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重要作用有文化旅游能提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资金、能促动大连文化名城创意形成和实施、能加速传播大连文化和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对策是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纪念品、形成文化旅游纪念品基地,建立“三大主题的”大连文化旅游体系,利用影视剧和实景舞台剧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制定和改进大连文化旅游人才快速成长的政策与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前进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前进方向。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吴地数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孕育出来的文化奇葩,是蕴含着丰富创新文化元素的一种区域文化。挖掘吴文化的创新特质,彰显吴文化的创新品格,弘扬吴文化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守护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己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制度形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企业由于是在中华民族遭受内优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文化,它还承担起守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发扬中国企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利中国民族工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Beyond Cultu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lark's views regarding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illuminate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Keynesian orthodoxy that developed after the war, bringing more institutional detail and a greater preoccupation with dynamic analysis. Clark developed the multiplier in dynamic terms and coupled it with the accelerator to provide the framework for business cycle theory. His analysis was not formalized and emphasized time lags and non-linearities, similar to Harrod. In addition, Clark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nflationary consequences of Keynesian policies and he was dissatisfied with those mechan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ncome flow analysis, which came to be known as hydraulic Keynesianism. Clark's policy conclusions emphasized the need of balance between employment creation and price stability, and the need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