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了合理的实证经济学方法的假设、程序与步骤,及其在解释与认识经济社会现象、提供知识方面的重大意义.在肯定实证经济学方法的适用性的同时,本文强调,经济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由于经济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客观的物,实证经济方法有其局限性,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加反思地引入经济学会造成实证经济学方法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朱成全 《经济学家》2003,(2):99-102
经济学必须具有实证精神,这是对经济学的低层次理解。事实上,在经济学界,占多数的意见是:经济学尚未成为一门合格的科学,但正走向科学。依我看来,经济学更主要是关于人的行为的一门学问,它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从人文精神这一高层次来理解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同样作为社会经济构成部分,中国的医药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极度的重视。于是,一份集中关注全中国人民就医用药,弘扬社会文明和谐,助力中国经济健康的《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以全局视野、审慎态度、科学方法、原创实证、求实作风,带着真水无香潺潺而来。  相似文献   

4.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的人性化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当代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证社会选择理论从实证角度研究人们对于公平分配的观念,体现了当代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在长期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社会选择理论检验了关于分配正义的很多基础理论,得到了一些重要发现。实证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建设和改革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的三十年间,实证经济学在可信度上取得了很多意义深远的进展。除了得益于更多更好的数据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之外,经济学家也有了更精良的分析工具,以及对相关理论问题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基于设计的实验主义实证研究方法、稳健的经济计量推断和基于经济学模型的结构性实证研究之中。其中,实验主义方法是实证经济学过去三十年来取得的最引人瞩目的进展。这些进步都提高了实证研究的可信度.因此  相似文献   

7.
<正> 一、引言 一切科学研究的都是规律性的东西。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规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经济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运动趋势。但是,社会经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是在人的参与下,由人们的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经济学需要首先研究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利益、人的心理、人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 正确设定经济行为主体是实证地研究公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所谓设定公有  相似文献   

8.
1引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Christopher Sims(1980)、David Hendry(1980)和Edward Leamer(1983)对当时的实证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批评都指出当时的实证研究结果难以取信于人。而缺乏可信性的原因,一是对因果关系识别的理解甚少,二是计量推断往往对附设的模型设定和误差项分布不稳健。自那时起,实证经济学在三个方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除了稳健的经济计量推断之外,还有基于设计的实验主义实证研究方法和基于经济学模型的结构性实证研究。尤其是基于设计的实验主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发展、  相似文献   

9.
1993-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增长概念,用中国近十五年的经济增长数据对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这个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增长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得出了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仍是以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并且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的增长出现了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中国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学患有“贫史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研究中国经济学的人越来越多,作品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有了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样高标突兀的高层次的研究机构,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