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研究媒体报道对通胀预期的影响以及预期对现实通货膨胀的驱动效应。文章根据发行量排名、影响力和覆盖范围选取媒体库并计算相关媒体报道的量化指标,通过调查数据获得现实中公众对未来的通胀预期,进而检验媒体报道是否对公众预期通胀率具有显著影响。文章还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用以考察通胀预期对现实通胀率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媒体舆论显著驱动公众预期,媒体舆论对公众预期变化的解释程度接近30%;单份报刊每增加1篇关于物价上涨的相关报道,公众预期通胀率会上升0.1%~0.2%;同时,公众预期又对现实通胀率具有显著驱动效应,公众预期通胀率每上升1%,现实通胀率上升0.3%~0.7%。因此,我国存在着从媒体报道到公众预期再到现实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供给推动所致,且以经济"滞胀"为显著特点。因此,决策者应通过扩大产出来抑制供给型通货膨胀,避免使经济由"滞胀"转向"衰退"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aíland Gertler(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本文使用中国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M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在通胀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教授所提出的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现代经济政策的制订存在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这一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曲线出发论述预期因素在经济政策制订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简要解析了费尔普斯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重构和对滞胀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和厂商的预期及基于预期的决策这一微观基础和宏观经济运行层面进行分析,均发现预期扩展的普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尚不具有适用性,而现存文献中对预期扩展的普利普斯曲线对我国的适用性的计量检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7.
菲尔普斯在承认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存在的情况下在价格和工资粘性假设、自然失业率假说和适应性预期或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对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形式,这一成果弥补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时间上的限制,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与短期影响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9.
通货膨胀实时预测及菲利普斯曲线的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时分析的视角,基于多种退势方法的产出缺口最终估计、准最终估计和实时估计序列,分别构建了四类预测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分析了产出缺口修正效应和滞后阶数变化效应对通胀预测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产出缺口在通胀预测中的作用及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胀预测中的适用性。研究结论表明,通胀率的实时预测效果要明显比基于最终数据的差,其中滞后阶数变化效应对实时预测精度的影响大于产出缺口修正效应;尤为重要的是,尽管在最终数据的预测分析中,产出缺口的引入能够提高通胀率的预测精度,但是在实时预测中,产出缺口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产出—通胀"型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通胀实时预测中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预期以及产出缺口模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得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得出主要结论,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还是存在的,只是在一些体制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差别,不是很明显;产出缺口在统计上显著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笔者使用可变参数模型揭示了转型时期我国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转型以来我国经济系统的冲击主要来自于总需求方面;(2)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呈现凸型变动模式,并且已经过了波动的顶峰,出现显著下降并逐渐稳定的趋势,这种趋势有助于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稳定物价目标;(3)反映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不宜再作为判断宏观经济态势的指示器,但国民经济中一些重要领域的价格波动却仍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重新认识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置换关系而在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勾勒。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分为六种类型,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则极不规则,就实现宏观调控而言,研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菲利普斯曲线是反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取舍关系的曲线。一国为降低失业率,需要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依然低迷,主要经济体纷纷进行货币干预,我国的通胀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国家在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时,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使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完善,以适应我国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在通胀和失业之间权衡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4.
We provide evidence on the fit of the hybrid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for selected Euro zone countries, the US and the UK. Instead of imposing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estimating the Phillips curve by the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we use direct measures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from the CESifo World Economic Survey. Our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 The use of survey data gives empirical results, which are more reliable than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GMM approach. (ii) The purely forward-looking Phillips curve can be rejected in favor of the hybrid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iii) The estimated coefficients on past inflation are higher when using survey expectations than when using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GMM approach. (iv)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real unit labor costs or a measure of the output gap should be used as a proxy for real marginal costs. (v) Theory-based restrictions lead to an improvement of the empir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中国1978-2008年31个省市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别考察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和混合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及稳健性。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意义上都是成立的,且都是稳健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制定需高度重视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前瞻性预期。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基于1978-2007年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自然失业率的三种数理模型,采用比较静态分析与计量统计检验的方法,发现纳入工资刚性的凯恩斯主义NAIRU模型更符合我国实际.利用这个模型,在放宽自然失业率恒定不变和阶段性变化假设的基础上,测量了1978-2007年我国各年的自然失业率.1978年以来,我国自然失业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03年为一个极大点;2003-2007年自然失业率开始下降,分别为9.25%、9.09%、13.1%、10.9%、7.15%.另外,我国平均的名义工资刚性度和实际工资刚性度分别为0.873、0.221.在我国,技术进步对自然失业率是具有长期效应而不是短期效应.技术进步倾向于减少自然失业率,而这与Pissarides等人在美国的研究结论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拓展有限理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结合中国参数进行校准,然后利用校准模型研究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特征及其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限理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与中国实际通货膨胀惯性类似的特征。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研究样本期间,中国通货膨胀惯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而逐渐下降的驼峰型特征,而且与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些发现意味着,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正在缩短,而为了进一步降低通胀惯性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引导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稳定是一大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供给面,以配合总需求并锁定政策目标.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塑造和稳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预期,扩大政策调控空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rgues that UK monetary policymakers did not respond to the inflation rate during most of the “Great Moderation” that ran from the early 1990s to the mid-2000s. We derive a generalisation of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in which inflation is a non-linear function of the output gap and show that the optimal response of the policy rule to inflation depends on the slope of the Phillips curve; if this is flat, manipulation of aggregate demand through monetary policy does not affect inflation and so policymakers cannot affect inflation. We estimate the monetary policy rules implied by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Phillips curves; our preferred model is based on a Phillips curve that is flat when output is close to equilibrium. We find that policy rates do not respond to inflation when the output gap is small, a situation that characterised most of the “Great Moderation” perio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