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一种计划和安排;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必然选择,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原则是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索柳州市在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法。研究方法:通过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运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未实现脱钩,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量随着经济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建议:通过建立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为柳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在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尝试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角度评价镇江市土地利用规划(1996~2010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下,镇江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将从1996年的7.91亿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7.75亿美元,镇江市土地利用规划将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RS、GIS与生态足迹法的孝感市生态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文胜  刘海  王昌佐 《经济地理》2007,27(4):640-642,64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城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利用孝感市统计资料获得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类商品所需的生态生产性用地,计算出生态足迹,其次利用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得到各类生态生产性用地,再计算出土地生态承载力,然后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求差值,得到生态赤字,最后将孝感市生态赤字、DEM、TM、土地利用分类图,结合RS和GIS技术,对孝感市生态做出规划。  相似文献   

5.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北京市朝阳区2001~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并构建评价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1~2008年朝阳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等高景观生态功能用地都有不同比例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土地生态安全性的降低,并且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近年来朝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对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类型仍以农用地为主体,但其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有所下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数逐年上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基于对土地利用变化态势的分析,提出优化结构、集约利用、强化生态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常新  罗雅丽 《生产力研究》2012,(7):135-136,159
低碳生态发展理念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文章通过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的对比分析,厘清了低碳生态城市基本内涵;在系统分析了城市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等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总量节约化、空间紧凑化、功能有效混合化、基底绿色化等有利于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快的地区,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分析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探讨其存在问题及土地合理利用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呈现"北城南乡"格局,具有明显城市边缘区特点;土地整体功能较强,但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9.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快的地区,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分析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探讨其存在问题及土地合理利用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呈现“北城南乡”格局,具有明显城市边缘区特点;土地整体功能较强,但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莞市海岸带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0、2006年东莞市ETM和SPOT遥感影像数据,基于RS、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东莞市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点和结构演变,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结果表明:东莞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是围垦养殖用地的急剧减少和居住用地、工矿用地的大量扩张导致对景观的控制作用增强。在人类活动对土地的扰动作用日益加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趋同性的双重影响下,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增加,斑块在空间上的连接度降低,破碎化程度增大,土地生态风险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包含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进一步理顺当前的规划评价体系,引出国土资源规划战略,探索使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第一步的可行性。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将国土开发中经济、社会、环保的要求通过控制土地开发利用体现出来,对于适合开发的国土集中开发或增加开发强度,对于不适于开发的国土加强保护,直接服务于国土资源规划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从望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布局出发,利用人均建设用地核算方法,计算得出规划期末望城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值,为未来望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及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分布规律,保持耕地总量和土地持续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结合了GIS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建设已成为主导趋势。文章对主要的土地规划系统及其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虽然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都采用了先进的GIS技术作为平台,但是仍还不完善。在土地信息历史档案管理、土地评价方法以及系统扩展能力等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规划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前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在时间、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上存在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区域经济布局、城市化发展趋势、行政区划的调整、人口高峰期耕地保护目标、集约节约用地等,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相似文献   

15.
风景区作为国土生态资源空间和独特的保护地类 型,其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针 对古镇型风景区中自然与人文资源并重、游赏与生活功能交 织、风景区与城镇用地兼具等现实问题与矛盾,基于多规合 一,提出通过确定景源利用导向进行景源评价“合一”、整 合风景区用地分类进行用地属性“合一”和建立多措施协同 机制进行区域管理“合一”,构建以木渎景区为代表的古镇 型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古镇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 提供“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16.
海洋空间利用年度计划是自然资源部基于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提出的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新思路。基于当前海洋资源管理面临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以及空间资源计划管理经验,研究并提出海洋空间利用计划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空间利用年度计划的构建原则、目标和制度体系。通过以上研究,拟为海洋空间利用年度计划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曹荣林 《经济地理》2001,21(5):605-608
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不协调状况及其原因;依据两规协调的法律规定,提出了两规协调的共同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集约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论述了两规协调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两图合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院参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调整机构设置。  相似文献   

19.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天元  张殿发 《经济地理》2004,24(4):525-527,532
生态经济规划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要求,有别于传统规划模式。它把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作为自己的规划对象,把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作为规划目标,生态经济平衡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前提条件,通过有效的生态经济规划,在保证生态安全性和经济有效性的前提下,使土地利用程度与其生态经济阈值相协调,实现土地利用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协调统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就是在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平衡的前提下,使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得到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和土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2005~2009年间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得出结论:(1)从时间变化特征上看,2005~2009年间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2)从空间变化特征上看,由于受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苏南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