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分工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服务业的产生可以称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形成的机制是市场 ,在当前条件下 ,政府也参与社会分工的调节。企业内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生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所有者的一种生产安排。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存在替代关系 ,二者的替代取决于这两种分工的生产效率。企业网络分工是介于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之间的一种分工 ,适合于具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网络分工将不断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解析马克思的生产组织与劳动力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自己的分工理论为基础所论证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向生产组织内部分工转化的趋势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状态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难得确证而引起劳资关系紧张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引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论断,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原因在于,理论分析上对分工的二元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产品独特性质的忽略,构成马克思生产组织和劳动力产权思想中一定的理论缺失,从而产生逻辑推导与现实社会的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3.
分工与贸易利益:理论演进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工起因于人类进行交换的偏好,分工与贸易不可分.通过对经济学文献的梳理发现,伴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贸易利益的内涵也不断拓展.在要素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体现在:(1)满足人类多样化偏好;(2)资源配置效率提高;(3)企业、产业组织技术效率提高;(4)贸易外部效应,如技术外溢、制度变迁等.贸易利益(3)、(4)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边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文章基于专业化分工视角,先对企业边界的概念进行解析,然后利用杨小凯的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企业边界的确定及变迁进行动态和历史的分析。研究表明:专业化分工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分析侧重于动态、系统分析;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的最优边界应是各企业内部形成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企业间通过外包等形式形成产业链,使整个产业链实现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新型生产-流通关系与产业发展:基于分工协调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工 协调"--现代生产-流通关系的发展目标 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促动因素.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与复杂化,传统分工效率理论得到了不断深化:从最初的专业化分工效率,到规模经济分工效率,进入现代经济社会以后,分工效率则更多地产生于协调经济.现代社会生产迂回程度不断提高,传统分工形成的差异化人类劳动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联系需要.分工效率的实现不再直接产生于分工本身,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不同目的劳动之间的协同,分工之后的协同与合作,成为决定分工效率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生产与贸易的组织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品生产垂直化分工过程中生产与贸易的组织形式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完全合同的条件下,针对于异质性企业而言,影响企业最优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包括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率水平、不同行业之间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国家之间的工资率水平等。在不同生产率水平、不同要素密集度水平下,存在相应的最优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多种组合。  相似文献   

7.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参与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贸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琦 《生产力研究》2008,(24):87-88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分工也进一步深化,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过渡到产业内分工乃至现在的产品内分工。分工决定贸易的模式、方式及贸易双方的利益分配问题。这种产品内分工也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在开展贸易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分配不同于以往分工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当前,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在总额增长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宇  曾祥发 《经济师》2006,(3):146-147
工作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人类最初的管理活动隐含着工作分析的萌芽———分工现象。对分工的理论研究,在历史上有三次标志性的发展,分工论在提高社会生产率和促进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大的贡献。随着分工理论的发展,工作分析作为一门技术也随之发展。从管理的角度看,工作分析也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现代,工作分析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日益发展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追溯工作分析的历史进程,对理解、运用、发展工作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生产方式,而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取得共识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为:社会中的产品种类和部门数量固定不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将不断下降,并由此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和引发社会动乱。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广化和企业社会性分工这一新分工形态的出现,在质和量的双重层面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由此扩大了价值交换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也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