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发展,中国乡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以江苏南通光卫村为例,从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状态、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乡村建设现状分析,以期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红漓 《时代经贸》2020,(12):98-99
本文通过论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旅游片区的建设情况,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建 设与乡村旅游结合共同发展的决策选择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3)城镇化对乡村宜居水平、文明程度、治理成效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经济促进效应、文化传承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宜居水平和生活改善效应。(4)城镇化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影响不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对乡村的促进效应主要由经济城镇化即产业的非农化实现,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显著。平原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钟简  付辉辉 《经济师》2014,(6):183-184
文章以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为例,从永联村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入手,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苏南乡村旅游发展的运行模式,总结永联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为乡镇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内在消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 《现代财经》2002,22(3):53-55,45
本文从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增速回落的反思中认为,农业问题还必须从农业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增收回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增加了农村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走乡村城镇化的道路,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乡村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中国的广大乡村地区是整个中国经济的软肋,而目前阶段解决乡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实现农村城镇化。而城镇化的主体是小城镇建设,是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而其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以下是从乡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去阐述中国城镇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甘肃省14市(州)2015—2020年乡村旅游运营效率情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2015—2020年甘肃省乡村旅游的运营效率值,进而采用Tobit模型分析乡村旅游运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5—2020年间甘肃省乡村旅游运营效率整体偏低,在时间趋势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从市(州)的具体情况来看,各市(州)乡村旅游运营效率差异显著,仅有张掖市和金昌市持续保持运营有效。(2)乡村旅游资源、交通便捷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政府支持情况对甘肃省乡村旅游运营效率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其中交通便捷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大,乡村旅游资源和政府支持情况的影响程度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强化品牌建设和人才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系统性思维,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等问题。从价值追求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位于“以人为核心”;从现代化发展进程看“,四化同步“”优化布局”与生态文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城乡关系看,城乡融合的新格局可赋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从文化传承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汲取城镇历史文化底蕴;从精神文明看,须以城市精神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制度保障看,完善户籍、土地和公共服务制度,系统性兜底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城镇大多是“乡村型”的。县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建设新市镇,推进小城镇向“城市型”转型。新市镇是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也是县域新型城市化的空间实现载体。新市镇推进县域城镇化向城市化跨越.  相似文献   

10.
钱昊平 《新经济》2011,(3):35-36
城市扩张拆迁、房价已经涨到小县城、务工者由外出开始回流……十年的城镇化进程,冲击到社会各个层面.人们从生活到观念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城镇化转型的当下,乡村在进化的同时也承受急速转型带来的后果.从外到内,从外观、习俗、文化连皮带肉式的变革,乃至断裂。正如在关于城市和乡村的访谈中提到:  相似文献   

11.
首先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然后在分析旅游综合体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界定了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最后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运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从提升农民福利的角度构建了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武哲伟  张小开 《经济师》2023,(11):137-141
建设美丽乡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阳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代表元素、特色优势、文化基础进行深入思考,从乡村规划、传统文化挖掘、艺术墙绘系统设计、田园风光价值利用、老旧房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示范村打造培育七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提出“产业—生态—宜居—文化—保障”乡村建设“五大路径”,为打造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的阳泉美丽乡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绵延五千年之久的中国乡村文明,处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处在消亡中的中国乡村文明面临着文明、文化、经济、社会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危机。从中华民族历史视角看,当今中国乡村的危机,绝不是一个村庄能否存在的危机,其背后表现出的是民族自信不足和主体性迷失危机。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看,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传承之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根、复兴之本。从生态文明的时代高度看,中国乡村文明的命运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中国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我们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再度从农村起航的历史选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乡村文明,重新设计我们的未来。让乡村文明内生到中国特色文明模式中,成为中国城乡两元文明城镇化模式的一元而存在。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拯救保护我们的乡村文明,共同建设我们的走向伟大复兴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胡囡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111-112
乡村城市化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现代化发展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存在偏差,针对黑龙江省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非农化的空间分散性、城镇规模小、城镇化质量低等问题,应该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集中型模式、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农村小城镇特色基础建设等方面发展乡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6,(5)
美丽乡村建设是贵州后发赶超的农村版实践,然而在当前其必将置之于城镇化的现实背景下考虑。文章分析了城镇化对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剖析效应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思路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发展小城镇应当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占用和土地流转问题,尤其应当在观念和制度上善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正确评价和尊重乡村文明,尊重农民的迁徙自由权。  相似文献   

17.
目前,从乡村振兴视域研究绿色城镇化还有待破题。乡村振兴,为绿色城镇化的谋划与推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考量。当前,绿色城镇化推进出现了忽视整体认知和实践贯彻的全面耦合性;忽视了城市与乡村的一体性;忽视了绿色城镇化的动力持续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在深刻认知乡村振兴与绿色城镇化的逻辑关联下,进一步变革城乡居民发展理念,根植绿色发展认知;推进农村产业改革,提供绿色生态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绿色城镇化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基础功能,为绿色城镇化推进提供价值支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引领城乡生态规划实践;推进城乡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加快城镇化有利于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分析山东省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迟滞于城镇化率导致承载能力欠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后续动力不足,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因此,协调城镇化建设己成为山东省城镇化转型的当务之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理论方法进行梳理,结合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进行解读,将城镇化协调发展定义为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5个系统协调发展,运用相关鉴别力模型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分别构建各系统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经测算得出:2007-2016年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均在波动中有所提升,但地市间差距并未缩小。目前,各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均处协调之列但整体水平偏低,且地市间在滞后类型与阻力因素上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宜居为特征的高品质生活功能是现代化乡村的基本功能。顺应新时代对乡村生态宜居的需求和乡村生活主体多元化的走势,从规制层面解决好流向乡村的非原住人口与原住农村居民之间在乡村生活中的关系,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人才人力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课题。乡村产业应以宜于在地就业为出发点,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拓展宜居,引导城镇化走向城乡居民人口双增、居业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创造世界奇迹与城市群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40年。4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翻了1.5番,超过了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3.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了城镇化初期和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即将迈入后期成熟阶段;在数度调整与改革创新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召开了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完成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历史性重大调整;抵御住了来自"伪城镇化"的冲击,通过"去伪存真"提高了城镇化发展质量。40年来,我国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顺利完成了从激烈的理论纷争到实践应用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到引领全球城市群发展的21世纪新时代,城市群连续15年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国家及国际战略地位得到快速提升,对国家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展望未来,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的发展将以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基础,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向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方向发展;继续将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推进城市群向高度一体化、绿色化、智慧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融合发展高度,合并召开中央城乡工作会议,合并编制《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合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同步化、融合化、共荣化方向发展,同步提升城市与乡村发展质量,让城市与乡村共同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