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些学者认为,粮食产量低于一定的数量,就意味着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或者存在粮食危机;播种面积低于一定的数量,意味着中国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但本文认为,建国以来的数次粮食价格上涨,与耕地面积没有直接关系.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价格、政策、投入等因素,而非耕地面积.不能简单地将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或者耕地面积挂钩,不能认为保有了一定的耕地面积或保证了一定的播种面积就必然保障一定数量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2.
康楠 《经济》2012,(12):32-34
10月23日,农业部宣布,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之下,"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近10年来,我国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但是,"粮食九连增"同时也令人喜忧参半.据国土资源部资料,我国粮食产区重心逐步北移,主要粮食产区的持续保障能力堪忧.耕地是粮食生产之基,粮食安全不仅与耕地数量有关,更与耕地质量有关,我国耕地保护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耕地流转规模小、比例低,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农户耕地流转意愿低。应借鉴发达国家农地改革的做法,扩大土地养老功能,对流转土地达80%以上的农户参加养老保险,给予60%的保费补贴;对转出土地的农户按租期长短实行阶梯租金补助。对粮食种植大户按其种植规模进行差额补贴和奖励;向种粮大户提供低息贷款、免费供应良种,利用政策杠杆促使种粮成为体面的职业和挣钱的职业。加强耕地流转执法,严格监督农地农用,收回非粮化转出的耕地,剥夺撂荒农户的农地承包权。通过耕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走上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耕地面积变化必然会引起粮食生产波动,从而影响粮食供给安全.从总量看,云南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保持必要的耕地面积是云南省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降低耕地压力是粮食可持续生产的关键.云南省未来粮食安全战略的宏观对策是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前提下,改善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各区人口、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协调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区划分的基础上,封各区域的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进行分时点对比分析,并封各区域人口与耕地、人口与粮食、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协调情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家》2005,(6):F0003-F0003
由德国艾伯特基金赞助,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承办,乐山市五通桥区政府协办的“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研讨会”于9月下旬在五通桥召开。会议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对有关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四川省未来是否面临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耕地抛荒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耕地抛荒的性态似乎愈演愈烈,目前已经引起多方关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很多人都产生了耕地抛荒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惯性思维。但是,耕地抛荒不等于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不一定导致粮食减产,而粮食减产也不一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可见,耕地抛荒要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存在一组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不一定或者难以出现。即使耕地抛荒造成粮食紧张的状态,也会因为两者之间存在负反馈效应而趋于缓解。此外,耕地抛荒对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也有正向意义。所以,耕地抛荒未必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更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事关国运民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但当前耕地不仅在数量上刚性递减,而且总体质量不高,存在耕地土壤污染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破解耕地资源禀赋信息不准确、数量递减、质量退化、“非粮化”、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困境。为此,应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从政策机制、制度安排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利用及保护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及保护的主要问题.基于河南省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影响耕地利用及保护的内、外部因素.笔者提出,建立河南省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要从注重土地数量与质量管理、完善农业激励政策、增加粮食单产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入手.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耕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资源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及其现状,从耕地保护制度、经济约束机制、农业技术支撑、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等角度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耕地利用和保护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针对当前中国耕地利用和保护面临的问题,利用耗散结构理论与熵流模型(EEM),从新的视角并采用新的方法加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耗散结构理论对耕地利用与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陈百明  周小萍 《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首先就粮食属性、粮食饥馑、粮食禁运、粮食贸易等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通过对国际国内粮食消费、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探讨了中国适度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由此提出当前中国粮食自给率目标以90%左右为宜。在此基础上,通过估算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人均粮食需求量420kg,粮食自给率达到90%为情景,确定我国近期适宜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是人均0.056hm2。同时指出不同地区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同,粮食自给率也会有区别,所以各地需要制定区域性或省级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标准。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50多年长序列耕地统计和土地调查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利用特征,探讨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资源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和比较经济利益等因素,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山西省耕地变化态势与耕地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统计分析法,以山西省1949—2005年统计资料为依据,分析耕地面积的时间变化,揭示了山西省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耕地数量"三起三落",基本态势持续走低;并通过与全国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中部五省的横向比较,指出了山西省与中部六省之间人均耕地方面的差距以及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在此基础上从九个方面提出了确保山西耕地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耕地变化的趋势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造成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耕地的变化和利用状况。文章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总人口、房地产投资、城市化水平、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与湖南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变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又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利用数量的变化状况,并根据模型预测了2010—2030年湖南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耕地的政策选择是控制人口增长、适时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效应、提高农业用地效益等。  相似文献   

16.
湖南耕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庭生  王芳 《经济地理》2007,27(5):815-818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近1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南工业和城镇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断增加,导致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加之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日益显现。文章在分析湖南耕地资源态势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耕地资源的途径,对缓解湖南耕地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庞英  张绍江  陈志刚 《经济地理》2006,26(6):1037-1041,1046
文章尝试性地提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并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为制定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为国家制定耕地利用、保护和耕地整理、补偿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力资本水平等8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主要结论或政策启示是:政府对耕地的保护政策、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耕地数量,更要考虑耕地利用效益状况,实行高效益高保护、高补偿。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耕地压力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日趋紧张。从湖南省人均耕地现状出发,用更新后的人均耕地警戒值和实际人均耕地的比值对湖南耕地压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回归模型预测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为缓解耕地压力、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98-2007年中国耕地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 《经济地理》2011,31(10):1698-1702
依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1998-2007年中国耕地的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研究表明:①2007年,我国耕地中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比重分别为22.61%、3.40%、17.66%、55.13%和1.19%,旱地占有绝对的比重;②1998-2007年,我国耕地、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的变化率分别为-6.04%、-3.45%、-4.29%、-0.58%、-8.81%和-3.00%,耕地的变化以旱地、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减少为主;③部分省份水浇地和菜地面积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灌溉水田向水浇地以及水浇地向旱地的转换。近年来,质量较差的非灌溉耕地的减少速度较快,使我国耕地组成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0.
国外土地流转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流转是影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土地制度是破解我国"三农"难题的关键所在。研究和分析世界一些国家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正确认识土地流转问题,更好地指导土地流转,破解我国"三农"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