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在同一区域共建这两个系统工程的基本关系,解决目前导致共建进展缓慢的各类矛盾,协调机制的研究就成为关键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周婷 《经济纵横》2007,(3):12-14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在同一区域共建这两个系统工程的基本关系,解决目前导致共建进展缓慢的各类矛盾,协调机制的研究就成为关键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当前,在地方权益的支配下,上游地区采取的仍是以单纯追求区内经济发展为主的开发方式,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仅是中央政府,导致上游地区生态功能恢复缓慢、新的破坏仍在继续,这样的现状使我们有必要将经济带与生态屏障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列系统,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系统中研究,真正实现“在发展中共建,在共建中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及其建设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玲 《经济学家》2002,(6):80-84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和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生态与经济的协调程度,核心在于长江上游的生态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长江上游的生态质量越高、经济与长江下游的差距越小,越能促进全流域的持续发展,反之,全流域的生态会进一步恶化、经济差距会不断扩大.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与长江下游密切相关,长江上游不仅是下游的生命线,而且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神经中枢.长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在长江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用大量数据分析并评价了长江上游森林资源现状,论证了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生态与经济的协调程度,核心在于长江上游的生态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长江上游的生态质量越高、经济与长江下游的差距越小,越能促进全流域的持续发展,反之,全流域的生态会进一步恶化、经济差距会不断扩大。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与长江下游密切相关,长江上游不仅是下游的生命线,而且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神经中枢。长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在长江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区是长江水资源的根基和命脉所在,对中下游的发展和全国的生态安全都至关重要。本课题以长江上游雅砻江四川流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族村落西昌市水塘村为例,通过分析水塘村生态环境条件、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人文地理等,提出发展立体山地林业生态经济的新思路,把水塘村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于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区大面积推广的新的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建立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同时,建立长江上游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区,以区内优势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面开发大西南的战略突破口和扶贫试点,把大西南开发与大西北开发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一项有机整体通盘加以考虑。使长江上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及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形成鼎立之势,相互呼应,相互推动、相互配套。进而从整体上形成我国的全面、全方位开放和区域之间的广泛联合和协作格局。这对于我国四化建设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项益及今人、惠泽子孙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退耕还林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不仅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该区拥有丰富的水、生物、旅游等可再生资源,但在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中表现出退耕面积扩大化、国家补贴政策一刀切、经济林比重过大等问题。文章指出,应在克服上述问题基础上,通过调整农村产业内部结构、加大坡耕地改造、发展旅游业、水电业以及加强变通、通讯设施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