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要在“十一五”时期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解决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问题。为此,加强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研究,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及其原因,对如何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以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社会问题突出为主要表象的“三农”问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公共品供给不力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从公共财政学的角度科学地安排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进行农村财政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王金国 《经济论坛》2012,(6):109-112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国力总体上还不够强,所以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与城市以及发达国家农村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一方面,政府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以缩短城乡间公共品供给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在政府财力有限、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拓宽供给渠道,增加供给主体,提高供给效率,即走一条“官民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公共品在供给上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部分供给主体不明确或缺失、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文章在明确供给主体的基础上,从资金的筹集、使用及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对如何供给农村公共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新背景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博弈模型,论证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同时也论证了在有效率组织的安排下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才有保障的结论。但是由于改革是在基层政府财政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所经历的过渡性时期又很短;加之2007年以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全球金融危机的非良性经济隐患凸显,都使得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依然存在大量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异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放在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上.进一步强化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投入责任,逐步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确保把政府增加公共品供给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范畴,政府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责无旁贷,是公共财政应该大力支持的重点领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提升农民的参与度.本文以河南省新密市、荥阳县为例,考察了农民对农村道路、生活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满意度和意愿,提出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要尊重农民意愿,构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动的利益表达及公共决策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文明及进步程度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品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现有城市公共品的主要供给模式.然后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过度干预控制,而私人部门或是第三部门在城市公共品的供给过程中参与程度却比较低,整体供给效率不高等,进一步剖析其原因.最后指出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应继续推进并不断地深化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市场化改革思路,进行配套地改革,建立起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探求多样化的公共品供给模式,以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为城市公共品的有效供给者;建立和规范规制机构,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和供给机制;转变政府的职能角色,由“划桨”向“掌舵”进行转变,树立起服务理念;同时还要提高市民享有城市公共品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9.
公共品供给机制:作用边界变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共品供给机制是从供给主体和运行机理的角度抽象出的公共品供给模式,包括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某一公共品的供给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供给机制的作用边界处于变迁之中,主要表现为政府供给与私人供给的相互转化.在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变迁中,公共品的性质特征、技术进步、政府职能理念、公平效率准则、政府政策倾向、需求状况以及私人资本规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公共品都是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与城市地区相比,我国农村公共品缺位表现在很多方面,甚至基本的公共品也十分缺乏.这种状况的出现,既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又与政府执行的多项制度直接相关.改变农村公共品严重缺位现状,从短期看,需要进行制度变迁,通过对当前农村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农村公共品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从长期看,需要在农村地区的凝聚效应形成以后,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准公共品的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代表。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华西村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相似文献   

12.
仝志辉 《开放时代》2002,(1):117-119
在费孝通的描述中,礼治维持着村落的秩序,教化权力形式正当其时,国家对村庄施行无为政治。这是传统的乡土中国。但现代化运动以来,国家权力开始深入村庄,甚至延伸到家庭,村庄再也不是天高皇帝远的自在田园,外来力量的涂抹使村庄不再呈现单一的性质。也许,这只是一种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今日华西     
华熙 《江南论坛》2007,(8):61-62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信仰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不动摇.华西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华西得到成功实践的过程.去年"七一"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接见老书记时说:"你好,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谢谢你,谢谢你!"  相似文献   

14.
以“乡风文明”为着力点深化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放思想、提升理念,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当前,随着利益主体和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一部分农民思想上出现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性的趋势。用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去占领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开展多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村庄的生活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02,(2):109-116
实行村民自治以村庄共同体为社会基础,建构村庄共同体以村民自治为制度基础。在当前村民自治的制度运作中,如何减少诸如沉重农民负担造成的村庄社会边界模糊,及由此引起的村庄共同体解体的问题,的确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九寨沟内扎如沟的藏族民居规划保护问题的研究,阐释了将地域性设计概念应用到民居规划保护中的问题,探寻了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机制,进而提出了有关聚落建筑景观的更新评价和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非均衡发展是乡镇负债产生的根源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矫正这一非均衡发展模式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根除乡镇负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化解乡镇负债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赵满华 《经济师》2011,(4):40-41
目前城中村居民就业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包括多数城中村居民处于一种不充分的就业状态,多数城中村居民创业精神不足,村里就业不规范,村办集体企业就业人员比较少,城中村改造中存在"轻就业安置"、"重拆迁补偿"的现象等。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城中村发展集体经济和鼓励城中村居民自我创业,建立就业安置与拆迁补偿并重的机制,加强技能培训,规范就业行为。  相似文献   

19.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尤其要切实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关键之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该文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作了务实的研究,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崇明县前卫村由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1992年开始建设生态村,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的同时,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为其出谋划策,进行总体设计,传授科学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已建成了集工、农、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生态村,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纳入了协调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