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委托-代理理论是目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主流分析框架,也是指导现实实践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所关注的是如何缓解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现实实践表明,公司治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着隐性代理关系.本文就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发展过程及逻辑进行了总结,并对代理理论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治理中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了上市公司治理中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并强调了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股权代理关系在市场实践中的重要性已远大于公司股东与经营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研究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来源,本建立了一个分析模型,研究的结果是控制股东为获得控制收益而进行的控制活动所造成的公司股权价值的损失是代理成本的来源,模型的实践意义在于:完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股本的全部流通,是降低股权代理成本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实德投资减持大元股份"事件表明将关注焦点集中干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公司治理理论难以对我国公司治理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有效解释,因而需要从企业各缔约方对控制权要求的更广阔的视角研究公司治理.其中.在管理控制方面,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形成了委托一代理关系,并存在着严重的代理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大股东的寻租行为会对小股东收益、资本市场发展、收入分配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股东内部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应当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如大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企业现金持有、企业代理成本、国家控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其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公司治理与大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近年来,国外对公司治理的研究的焦点从最初的对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脱胎于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的自我探索,由此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及不平衡的权力配置特征。在此基础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冲突更为复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均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为缓解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需厘清各方相关行为收益和成本,尽快优化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求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困境的制度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掠夺在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关系中的传导作用。在理论上我们明确了小股东、大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三重委托代理关系,并将掠夺概念化为小股东补偿大股东的代理功能而支付给大股东的租,建立了所有权高度集中体制下公司治理的外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的理论框架。通过以关联交易作为对大股东掠夺的直接测量,本文用事件研究法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负价值效应,并发现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能力、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类型、对上市公司董事的股权激励以及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的主要因素。本文还发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与控股股东的控制能力对大股东掠夺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7.
对大股东的行为研究属于公司治理问题的一个范畴。早期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即所有者如何保证以代理人为代表的管理层为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做出最大的努力。不过,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股权不是分散的,大股东积极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解决了股权分散下监督供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研究了以股权结构分散为基本假定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情况,以及股权高度集中模式下传统委托代理理论受到的挑战,指出目前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突出难题在于如何解决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问题。文章对公司治理视角下小股东保护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解决我国现存问题拓寻思路。  相似文献   

9.
国有大股东控制权的状态依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财经科学》2005,(2):133-139
本文认为,国有大股东委托权的有效性是有疑问的,代理方法不能有效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发达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机制无法有效运用于我国;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与控制权并没有分离,公司治理缺乏最根本的基础.作为改进我国现有治理机制的一种探讨,本文设计了一个控制权状态依赖模型.  相似文献   

10.
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股权结构的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和产权关系的延伸,使其委托代理呈现出双重型、叠加式的特征。基于此特征,文章确立了双重型、叠加式委托代理理论并作为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完善国有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委托代理链能否形成有效的传导机制以及各级委托链的委托人和代理人是否明确。在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优化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应从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对经营者和中小股东对其代理人两条途径同时降低公司治理成本,并通过模型对控股股东或大股东获取租金的合理界限与范围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司治理针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其目的是对经营者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内部控制针对经营者和次级员工(一般管理者和其它员工)的委托代理关系,其目的是对次级员工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层次的问题。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以大股东掏空为代表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始终是新兴市场公司治理中的关键议题,受到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在新的技术和经济背景下,能否从技术治理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价值和实践上的现实价值。本文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数字经济水平越高,大股东掏空程度越低,这一结果通过多种检验后依然稳健,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核心机制。市场化程度和法治环境水平越高,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作用越显著。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之间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管理层持股和内部控制具有替代效应,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具有补充效应。本研究为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缓解第二类代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方案,对数字经济时代探索新型监管模式、推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内生风险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就如何处理委托代理关系最重要的实现形式。委托人(所有者)和代理人(经理人)之间既需要合作又存在冲突的现实情况,为“没有显著控制权的所有权和没有显著所有权的控制”命题成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寻找到逻辑支撑。传统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委托人作为“强势群体”;而代理人作为“弱势群体”,却拥有“没有显著所有权的控制”,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效应函数)经常不一致,在委托人看来,代理人做出的决策不是最优的,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因此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制衡机制,协调彼此的责、权、利关系。基于这种认识,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和信号显示等方面解释了代理成本的节省和分担问题,从而从理论上为委托代理关系投资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  相似文献   

14.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成波 《经济师》2006,(3):60-62
股权结构如何将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决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股东持有的股权份额不同,会影响股东参与公司事务的激励和能力,因而对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和公司价值都会有影响。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英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研究了英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最后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代理成本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环境均会对代理成本产生影响。代理成本可以解释不同国家的融资方式和宏观经济表现,应从内、外部两方面来控制代理成本。中国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应简化这种关系,明确权利与责任。进一步研究应考察代理成本在公司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6.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与股权集中型公司治理最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模型构建的股权集中型公司治理最优化研究,试图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构建而确立一种股权集中型公司治理问题的一般分析框架,希冀解析基于一定公司治理环境及其变迁的公司治理最优化特别是股权集中型公司治理最优化这一问题的理论涵义与实践要旨,其对于丰富公司治理理论与促进公司治理实践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由此出发,对既有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并有基于此,就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模型构建的股权集中型公司治理最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控制权竞争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与公司治理,通过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减少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吞与掠夺,提高企业的业绩。但是,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公司治理效果受到股东持股比例、法制环境与机构投资者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双重委托代理下的股利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存在大股东与经营者、中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大股东利用信息不对称攫取中小股东利益.本文将股利政策作为一个可观测变量引入单层、双重委托代理模型,详细分析了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研究结论认为,在单层和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将股利政策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写入激励合同,可以降低风险成本和总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西方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单委托代理理论 ,主要是针对以股权分散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构建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 ,不适合作为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本文针对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在已有的单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和构建了一种新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分析框架———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本文的分析表明 ,对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言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比单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力更强 ,更有利于实现降低这类公司的双重代理成本和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本文还依据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初步探讨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20.
公司控制权、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股东超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是并存的 ,代理成本与大股东的“掠夺”是合二为一的。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大股东超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的直接原因 ,也是导致公司治理机制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 ,股权结构的优化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 ,公司治理的核心应是抑制大股东的“掠夺”和建立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