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城镇的发展和变化,这就对城镇的规划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我国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城镇规划建设再创新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拉美和非洲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也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深刻影响,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相互间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美、日、欧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随各自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微调,但世界经济中的三极格局仍然存在;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下,一些发展中大国或地区,如中国、拉美地区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印度等国经济持续发展。各国在IT革命中所出现的巨大差异,既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已与世界经济的兴衰不可分割。在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担当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的加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道路运输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愈显重要。为此,本文仅就高速公路建设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分析。一、河北高速公路发展概况河北省高速公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以及资金匮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高速公路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董利群 《经济论坛》2003,(12):30-3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重要趋势: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这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利用后发优势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使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对世界经济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自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优势与劣势,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一、知识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知识经济从理论上讲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说,真正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6.
《经贸实践》2007,(7):42-44
乡镇工业功能区是乡镇政府管辖的、城镇建设规划确定的、用于集中发展工业的功能区块。乡镇工业功能区遍布全省各地,数量众多,总体规模很大,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乡镇工业功能区面临较突出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镇发展的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城镇的定位、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空间结构和布局等,因而也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简单论述了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镇是区域经济联系的中心。研究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不考虑城镇;研究任何城镇,也不能忽视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把城镇建设同地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不仅有助于正确解决城镇发展速度、规模、方向、布局等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发挥地区优势,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问题直接引起城镇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工业、交通、文教科研等的发展,其中工业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镇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一样具有随区域经济发展而有序演变的动态性。本文以工业化为主线考察城镇体系结构的演变规律 ,并对阜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实现阜新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合理化的战略构想和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镇发展的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城镇的定位、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空间结构和布局等,因而也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简单论述了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3R"原则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3R"是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强调要在物质流动的全过程中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郊区垃圾产生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必须使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城郊生活垃圾领域得到充分运用。通过贯彻减物质化第一位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使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走上循环经济的高端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是西部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统筹西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者互为根本途径。在西部农村经济水平与城市差距越加悬殊的严峻形式下,只有通过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环节,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建设,更快的推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做到统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谢尧 《经济研究导刊》2014,(9):202-206,216
随着城市经济区域化发展日益显著,城市群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增长极"城市以及"点—轴"之间形成的城市群"网络"开发模式是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城市化发展的热点。借助引力模型,分析比较"萍乡市—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和"萍乡市—江西省内部分城市"的经济联系量;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缘经济学,进一步地研究它们之间经济竞争、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夏学英 《经济地理》2002,22(5):620-623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城市形象建设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改善投资软环境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且是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形象策划、定位、行销的旅游导向性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使城市形象更好地发挥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城市城市形象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步入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时代。中原经济区是纲,是长期的、全局的。河南省应该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调整工作部署,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这条主线,开展各项规划和建设。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河南省商丘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中更要致力于打造政策高地、体制高地,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为解决这一矛盾,经济学家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到城市建设中就是要建设生态城市。文章从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循环经济理念下建设生态城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兑现碳中和承诺,有待于绿色技术的进一步创新。针对这一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了检验智慧城市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基于2006-2018年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相结合(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财政科技支出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在低金融发展水平、低外向型经济水平和高人力资本水平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综合症".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即进一步完善城市组织管理系统,积极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绿色技术开发和废物回收试点工作.以保证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尽管我国已开始推行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建设.但从总体来讲,要全面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使其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对其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建设进行研究,包括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的优势与成果,提出生态城建设的具体设想和建议,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北京市1989~2006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北京市经济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计量模型,绘制了北京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市正在走上高增长、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的优化、环境政策的强力实施、环境技术的后发优势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是北京市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