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2
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特点,对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由此得出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80.72亿元;其中调蓄洪水的价值为37.12亿元,占45.99%;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主要表现在调蓄洪水、供水和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开发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好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价值的定量评估是解决自然保护区现存诸多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目前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环境资源价值及其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在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估研究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4.
以茅荆坝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游客数量的相关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旅行费用是影响游客数量的最重要因子。通过旅行费用法(TCM)计算出茅荆坝自然保护区2010年上半年森林游憩资源利用价值总和为197194万元,其结果可为茅荆坝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及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准单价的基础上,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订正,构建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单价表,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2007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40.88×108元。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为:水体>草地>湿地>灌丛>农田>荒漠,其中,废物处理功能贡献最大,原材料生产功能贡献最小。研究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综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桓曼曼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1,(12):41-43
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开始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定量评价方法,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系统的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概括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定量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海南中部山区是全省生态功能的核心区,对维持全岛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2005年SPOT2、SPOT4遥感影像(10米分辨率)所提取的专题图层分析统计出中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面积,提出了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沐系,分为提供产品、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4种类型;并利用生态经济相关理论基础对备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海南中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8种类型9种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549.5×10^8元/a,其中调节功能达1472.8×10^8元,占总服务功能价值的9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促进海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南中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中部山区是全省生态功能的核心区,对维持全岛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2005年SPOT2、SPOT4遥感影像(10米分辨率)所提取的专题图层分析统计出中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面积,提出了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提供产品、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4种类型;并利用生态经济相关理论基础对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海南中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8种类型9种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549.5 × 108元/a,其中调节功能达1472.8×108元,占总服务功能价值的9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促进海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文章采用产量—价格法、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方法,评估了梅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梅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年流量价值180.679×10^8元,其中年生态价值为177.679×10^8元,是直接经济价值3.00×10^8元的59倍,社会价值只有14.89×10^8元。文章旨在强调森林的生态功能,对梅州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通过介绍生态价值的概念、特性、实现、分类和意义和生态经济价值与生态资本价值的文献综述阐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12.
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行为特征的比较——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在对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有效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口统计学、动机、环境态度和管理倾向等多角度的比较研究,获得了关于二者差异的第一手资料,主要包括: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年轻人更多,男性更多,教育程度和收入较高,职业以学生和公司职员为主,家庭结构主要为单身和带小孩夫妻家庭;与发达国家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偏好基本一致,但程度要弱;环境素质较好;对间接的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和对直接的管理措施的反感程度都较一般游客高。目前在国内,缺乏关于生态旅游者的基础数据,在国际上,缺乏对于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者特征的基本了解。文章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13.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依据可持续发展农业内涵及山区县域复合系统的特点,结合专家咨询,构建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并以五华县为例做实证评价,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土地供求分析是建立适度的土地储备规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储备用地的适度规模进行预测可以建立在经营性用地需求和经营性用地的供给分析基础上,文章首先对重庆市都市圈房地产用地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依据供给制约需求的原则,对重庆市都市圈城市用地的可供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储备适度规模的计算模型。最后,对储备用地供应计划制定及农用地转用指标分解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所探讨的建立土地适度储备规模的原理与方法对指导储备用地的需求预测、制定土地储备计划和农用地转用计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关系分析与应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多方的利益博弈过程,利益协调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难点所在。文章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方法,对城中村改造中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城市政府、开发商、城中村村民的利益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改造过程中的主要利益冲突,并得出了明确各自合理利益所在是改造成功的必要前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规范政府公权力;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拆迁补偿机制;建立利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及权利保障的项目社会评价制度;探索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安置模式等应对措施。最后介绍了石家庄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Kriging模型的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建立了地下水空间数据库,同时结合动态平衡法,实现地下水含水层的三维可视化,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平台,采用Spatial Analyst分析模块中的Kriging插值方法,实现对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模拟并进行评价。分析得出:自1997年有地下水观测资料以来,该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下降最大处达5.8m,至2005年累计亏损6.89×108m3,今后该区域应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地下水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预测及其结构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成分数据,利用球面投影降维的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对2004—2008年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预测的5年内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型,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效益进行评价,指出今后农业劳动力剩余的现象依然存在,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致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协调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关键要做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以增强其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山地型郊区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探讨--以北京山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北京山区为例探讨了山地型郊区的地域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类型的变化过程,文章重点从产业结构的历史变动过程,分析了北京山区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演变动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