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门联结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提供方法论指 导的综合性学科,无论是对科技创新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 值.由徐小钦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概论》一书汇集了 大量国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成果,科学探讨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 的关系及内在作用逻辑,是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全书共包括绪论和4个章节,以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为主线,对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基 于科学观的科学方法论、基于技术观的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下的社会发 展进行了专业、系统的论述,有助于深化关于科学技术作用、功能,以及 科学技术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当前技术哲学政策转向的趋势以及创造力在科学技术进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创造力本身蕴含的主体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性进行分析,对当前不同科学技术领域中对创造力最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当前创造力在促进科技进步以及科技政策转向中的现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相关的研究方法,对创造力在技术哲学中的本质含义进行了考量,进一步提出"创造"在当前和未来的技术政策中所潜藏的哲学意蕴。在对创造力哲学本质进行追本溯源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创造力的发展涉及到人之为人的本性,反映出人类未来应当慎重发展创造力并将必要的伦理规约以及相应的科技管理政策贯穿于创造力的培养及应用之中,从而在对创造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取得对人类自身发展有益的成果,而不是危及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史是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以及从近代的认识论到现代的"语言学转向".在这两次转向中,深入思考和研究西方哲学"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哲学转向"已成历史,但其影响仍在继续.西方哲学的"哲学转向"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在新的层次上实现东西方哲学对话与融合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郑英伟 《经济师》2012,(7):23-24
法律文化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它影响人、制约人,并深入人的行为方式,作为文化的一种,暗含着哲学的理论内涵。文章从文化哲学的视野下探讨了法律文化的内涵、法律文化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法律文化的哲学依据、表现和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休闲文化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已从社会、经济、理论、文化的研究中突显出来,具备了价值研究的要素和哲学思考的条件,是研究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休闲文化是以休闲经济为基础,定位于休闲时代,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所以研究休闲文化是对现代的再思考,对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社会、思维规律最一般的概括。哲学原理所阐明的规律性来自对物质世界(自然、社会、思维)的各种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认识。哲学既是一般概括,就不能脱离个别部门和个别事物。从个别里才能抽象出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哲学不能代替各门科学,不能给各门科学提供具体答案。但是,哲学适用于一切科学,是认识自然、社会、思维各个不同领域的规律的指南,它指导着人们在各个科学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探求具体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发展的哲学,它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现代化需要哲学,哲学需要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哲学,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新科学技术为基础,采取建立新的学科的办法,以研究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意义。”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统一于“科学”的领域中,与教育并列,共同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高度强调其重要性,这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充分说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央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一种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二重性;科学技术必须与人文科学相统一;共产主义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蒂以他的“后哲学文化”理论而闻名遐迩。相对而言,“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才是他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目的所在。本文从“后哲学文化”的理论前提、特征描述等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他的“后哲学文化”的理论框架,认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既有其时代眼光,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经济地理学:概念、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文化经济地理学在"新经济"崛起的现实背景和"新"经济地理学兴起的学术语境中逐步形成。文章首先梳理了经济地理研究中文化和经济从二元分立到相互融合、相互塑造的关系演变;接着聚焦经济行为和实践的文化维度,阐释经济行动者的文化意义系统和社会互动过程对经济的形塑作用;然后着眼于经济与地方社会的互塑关系,揭示经济活动与生产地和消费地的社会文化本底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建构,目标是提炼一个基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重新认识"经济"作为文化系统和社会过程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语境研究的引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理论,是他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他的这一理论,就其实质而言,反映出他试图通过追问人的真正存在,以超越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调和理性和非理性而向合理性转向。但他以技术悲观论否定马克恩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改良主义的姿态构思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冲突的方案,这使他的批判理论最终向人本主义回复。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转型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传播不论是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交流,还是面向社会的技术推广,都是沟通社会和科学的重要桥梁。社会转型背景下,科学传播已从传统科学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从公众理解科学转向公众参与科学,逐步以受众为中心,为国家创新与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科学和参与科学技术:议题与困境》一书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案例,为科学传播领域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管理学基础理论从"状态"这一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出发,将事物的运动归于到:"秩序与混乱是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哲学视界,为管理现象在"有序与无序"的现象本质间,从原理上找到了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内涵;经分析,亦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中,客观上会受到规律和文化因素层面的制约,这为将管理理论界分为规律和文化两大范畴,奠定了认识的基础,从而使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人性的规律性,从理论的意义上在管理规律与管理文化的范畴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科技进步与建筑企业进步方向科技进步包括范围较广,从工艺过程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进,到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不断发展。它体现于新技术的研究、发明、开发、应用、扩散和革新等各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进步就是在研究、开发及其应用的基础上系统地完善生产诸要素的过程,以提高再生产的社会效果。因为科学进步进步不仅能更新生产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积累物质财富,而且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全面发展个性,完善个人与社会、自然和劳动集体组织之间的相互联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技术与道德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又造福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也是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实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道德来把握方向,道德的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地本质上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空间。从旅游地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并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及其演化机理,寻求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基于空间生产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活态性,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和功能演化是由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演变为服务于旅游发展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过程。旅游地文化空间在形态上,则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文化场作为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它是旅游地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的真实场景,体现了人与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主文化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它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民主的政治体制、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平等理念的价值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内涵着丰富的民主文化意蕴,由科技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有着内在的相通性,科技发展促使公众的民主素质不断提高,催生了权利本位的民主理念。我们应该树立符合民主文化精神和要求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加强科技伦理建设和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科技法制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当代哲学的认知转向鲜明地展示了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路径。自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以来,笛卡儿的心身二元论、洛克的认识论自然主义、康德的先验理性体系等无不体现出对认知问题的艰辛探索。现代的现象学、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共同塑造了语言学转向的全新视界与广泛思潮,维特根斯坦、奎因、乔姆斯基等人则进一步促进了哲学认知转向的兴盛。语言学转向的"认知再转折"揭示出,作为认识论发展史的核心,心灵与物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既是人类智性演化的自然症结,也是人类文化与理性飞跃的标志里程。通过对哲学认知思潮方法论史学的考究,我们能更深刻地把握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义理与趋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