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然而现今我国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却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大学生的文明修养和文明行为令人担忧.本文作者分析了引起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对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学生也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出谦和、勤勉、尊敬长辈等民族特质.然而,现今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存在着礼仪修养的失范,这种失范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导致他们的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偏低,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开展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为创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自2009年底以来,浙江省长兴县开展了"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系列活动,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号召全县人民"学精髓思想、悟道德礼仪","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相似文献   

4.
倪菲 《大陆桥视野》2016,(6):198-199
当代大学的礼仪教育普遍以老师、学校、社会的观点编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礼仪教育,较片面地引用"传道者"的观点,往往会造成与"受教者"间观点的冲突,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实质作用、教学内容并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学生难以灵活地将礼仪知识学以致用等问题.从而衍生出大学生对礼仪教育学习兴趣的缺乏,自身缺乏礼仪文化素养,造成交际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产生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对各大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礼仪文化教育现状,总结当代大学生有兴趣学习的礼仪知识以及当代大学生想要的教育学习方式,希望能够帮助提升大学生礼仪文化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对于实用性较强的礼仪课程而言,在教学中以“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开展教学,突出过程考核,能较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本文围绕礼仪课程的实训教学体系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案进行了合理化设计,体现了过程考核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行政管理与文化中,礼仪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行政过程中,通常的礼仪被称作"政务礼仪",政务礼仪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调整者,促进者和强化者,只有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才能使行政更加政通人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周红才  胡希军 《经济地理》2011,31(11):1943-1947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工业研发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养中国汽车工业本土研发人才是中国自主品牌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研发人才的数量、结构、水平、研发平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本土研发人才的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认为:构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平台是培养研发人才的基础,它应是刺激研发人才需求、提高研发人才水平、培养研发领军人物的平台;坚持"干中学"是研发人才培养与发展自主品牌间的联系通道,"干中学"可以从低端开始学,从模仿开始学.从参与开始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探讨观赛礼仪及奥林匹克精神问题,分析中国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的现状,提出提高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的重要性。通过逻辑推理法分析目前中国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道德教育、体育审美教育、舆论导向等方面来约束和引导现场观众的观赛礼仪。最后提出建立与中国文化和环境相适应的观赛礼仪,源于西方的体育项目要融入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使之具备中国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茶文化精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中国走茶文化产业化道路,可以提高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入乡随俗"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注重礼仪、 彼此尊重的特点,也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本文分析了"入乡随俗"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约定俗成的礼仪流程,而饮食礼仪在众多礼仪中尤为重要。传统的饮食礼仪不仅是为了饮食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是等级、亲疏、仪式等多重体现。饮食礼仪是中国食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传统宴会饮食礼俗的分析,找出其中与食育的相关点,为现代食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作为中国研究方法的文史哲传统",对此表述,我想提出一点商榷意见.我的基本观点是,回到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的中国研究方法是经史之学.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史哲"只是传统经史体制崩解后,被迫寄身于现代学术体系中的残片.如果我们意欲接续中国学术传统并予以弘大,那就应当接续经史之学传统,尤其是发现并弘大20世纪的经史之学,从而在更大范围的新天下发展中国式社会科学体系,下面我略微做一点论证.  相似文献   

14.
旅游礼仪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崭新的课题,国外主要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风俗礼仪所受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国内注重旅游礼仪在旅游文明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少量的涉足到其他领域.当前,应该加强旅游礼仪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基本构架的研究,建立旅游行业的礼仪体系.  相似文献   

15.
自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期新变化,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治党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在新时期下铭记党员身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合格党员,以优异的表现不负党和人民的要求,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与考验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指出,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其中,学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是知,做合格党员是行,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党员,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具体而言,需要每一个党员做好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礼仪素养的内容和礼仪素养教育的开展策略展开研究与分析,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礼仪教育是公民整体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亲情与友情关系、 引领社会风尚、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从社区的角度开展公民礼仪教育是提升公民整体道德素质的重要路径,通过公民礼仪教育的基础要素,探索社区公民礼仪教育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把公民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8,(1)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内涵修养的根基,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的有生力量,其礼仪教育在多元文化视阈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加强教育,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周刊》2014,(21)
在我看来,2003年的北大,面临着"用资本的逻辑与力量,将最后一个精神堡垒彻底摧毁"的危险.以后,事实的发展就是如此,一个是经济的手段,一个是官本位、行政本位的体制化手段,双管齐下.而现在它要进一步:要改造学科了,就要进入学科内部了,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因此,我觉得需要对"中国学"的概念进行根本性的质疑和讨论. "中国学"才是核心问题 我2002年退休到现在整整12年了,我跟北大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仍然在关心北大的动向.这次燕京学堂的事情我一直在旁观察,而且越看越不安,充满忧虑.还是仔细搜集了所有的材料,准备作为校史的一页,把它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20.
我理解这次会议主题所谓的"文史哲传统",可能有两层意思.所谓"文史哲",肯定是一个现代学术的范畴,但是,今天大家讲到"文史哲"的时候,还是很自然地会联系到传统学术的意义上.所以,在中国的"文史哲传统",既可以理解为文史哲内含的中国学术旧传统,即所谓的"经史之学",也可以理解为20世纪从这个旧传统发展出来的新传统.我自己是把这两个层次的意义糅合起来理解这个会议的主题的,或者可以说,所谓"文史哲传统",是以中国经史之学为渊源的中国现代学术传统.我的学科领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就我从事的学科领域而言,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有一个能够把中国经史之学传统与现代中国经济史方法联系起来的基本范畴,就是"食货".所以,下面我想谈谈作为经济史方法的"食货"原理,希望尽可能切合会议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