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投资分配和产业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一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研究本问题需要首先说明,从宏观角度来说产业结构是指什么。众所周知,宏观平衡条件乃是涉及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与积累两大项的。与之相应的产品结构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但是,某一部门的产品究竟属于第Ⅰ部类还是第Ⅱ部类,并无不变的尺度。小麦用作食物与用作工业原料时便属于不同部类;输往钢铁厂的电力是生产资料,而进入家用的则是消费资料。产品如此,生产能力亦然。同一个电子工厂,既可生产作为生产资料的工业电视,也可供应民用电子产品。这类两用产品或两用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储蓄存款的物质形态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居民的储蓄存款属于消费基金。从物质形态看,属于消费资料。”我认为,说居民的储蓄存款属于消费基金是对的,可是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从物质形态看,储蓄存款属于消费资料则是不对的。我们知道,储蓄存款主要是消费资料的潜在购买力(也有部分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但不能一概认为储蓄存款的物质形态属于消费资料。因为储蓄存款来源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V”,它既包括消费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来源于第一部类储蓄存款的物质形态属于生产资料;来源于第二部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具有不可磨灭的科学意义,但是难以全面反映当代社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可以也应当结合当代经济实际予以拓展,在两大部类划分基础上引入第三部类概念,实行三大部类划分。概括地说,第一部类是指进入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第二部类是指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第三部类进入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的非物质资料产品及其生产部门或行业。这样按照社会产品结构来划分社会生产三大部类结构,划分结果比较周延,有利于根据社会产品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程度来判断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也有利于坚持、发展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以及这两大部类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揭示了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客观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适用的。但是,马克思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具有资本主义特性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对于非资本主义社会就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区分这些经济现象和规律,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两大物质生产部门,重工业和轻工业又是工业生产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意义,起着决定的作用。一方面,农业、轻工业和重业的生产构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内容,整个社会物质财富几乎全部是由它们提供的,它们生产的增长速度体现了社会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主要也就是指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者高速度向前发展,另方面,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相互关系,反映着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即生产资料生产的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的第二部类的关系,因为重工业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  相似文献   

6.
两大部类关系和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怎样才算协调?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只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能协调?或者只要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就起作用?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认识我国当前经济中是否存在比例失调,要不要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等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整国民经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研讨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热潮。其中,对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特别是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讨论得最为热烈。王梦奎同志新著《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就是这场讨论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有五章十八节,集中讨论了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理论上来看,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分析和深入考察,关系到我们能否坚持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实践上来看,认识和掌握了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8.
大家知道,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首先是从使用价值(物质形式)的角度,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再从价值的角度,又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然后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综合平衡问题,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社会再生产总产品在流通中的实现问题。“实现问题就是:如何为资本主义的每一部分产品按价值(不变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克思均衡公式为基础,推导出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的均衡稳定关系。该关系式表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之间孰大孰小的问题取决于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函数的特点。在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单调提高的情况下,瞬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是存在的,但是就均衡稳定而论,两大部类一般是平衡增长的,因而稳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这意味着,在经济起飞阶段,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确实发挥着作用;而在经济成熟期,则是平衡增长规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马克思均衡公式为基础,推导出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的均衡稳定关系。该关系式表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之间孰大孰小的问题取决于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函数的特点。在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单调提高的情况下,瞬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是存在的,但是就均衡稳定而论,两大部类一般是平衡增长的,因而稳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这意味着,在经济起飞阶段,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确实发挥着作用;而在经济成熟期,则是平衡增长规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快慢是不断交替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说成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原理,在经典著作中最早见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其中就有“关于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我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只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Ⅰ(V+m)>ⅡC,没有把两大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因而根本没有得出生产资料增长更快的结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公式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  相似文献   

12.
轻工业生产同市场关系极为密切,同人民生活紧密相联。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成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轻工业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重要部门,是市场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所以轻工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按市场需要生产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相似文献   

13.
一第一个五年計划期間我国工农业發展的相互关系工業和农業,是国民經济中兩个最重要的部門,一切物質資料都要經过这兩大部门生产出來。农業供应人民以粮食和生产消费工業品的原料,基本上是属于消费資料性質。工業产品中,一部分是利用农产品或其他原料加工制造的消费資料,一部分是經过采掘和加工后,供給工業或其他国民經济部门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資料。根据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第一部类(生产資料)和第二部类(消费資料)之間的此例关系的原理,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原則下,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資料数量,必须保証兩个部类的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增長,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品数量,必須滿足兩个部类原有的和新参加生产的工作者,以及非生产部門的工作者的經常增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产品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再生产理论。列宁认为,把社会产品分为两大部类乃是谈论实现问题的出发点。(《列宁全集》第2卷第119页)可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学界,人们对于两大部类的学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毫无疑问,弄清这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仅就这一问题谈些看法。本来,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是十分清楚而又明确的。他写道:“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比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篇文章探讨的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同社会产品、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全文分四节。第一方阐述第一部类比重的变化通过生产资料积累潜力的变化对再生产速度的影响。第二节考察消费资料生产对生产资料积累潜力从而对再生产速度的制约。第三节联系消费资料积累和全部积累基金的平均构成,来说明再生产比例同速度的关系。第四节分析生产资料积累在两大部类之间的投资分配比例对扩大再生产速度和劳动人民平均消费水平的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物资分配? 在谈什么是物资分配之前,有必要先谈一下关于分配的几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对分配这个概念通常在四个地方使用。第一种分配概念是指社会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种人群中(各阶级)的分配。亦即财产的归属关系。这种分配体现为所有制形式,并成为生产的前提而决定着生产。奴隶社会全部生产资料属于奴隶主,奴隶只是作为生产工具而被使用着,构成奴隶社会生产。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而构成共产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7.
在讨论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问题时,对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从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出发,研究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另一种是直接研究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这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农、轻、重的关系与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还是性质不同的两个  相似文献   

18.
物资部门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时期,作为经营生产资料的主渠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如何继续发挥物资经营部门的作用,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市场格局的裂变冲击 在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时期,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几乎完全由物资部门按计划营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商品经济的复苏,由物资部门一统生产资料市场的局面开始打破。生产部门、各种流通公司和其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时,根据社会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最终的不同用途,把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研究了他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客观条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建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为着实现扩大再生产,首先必须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也离不开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深刻阐述了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指出:“生产资料增长最快这个规律的全部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机器劳动的代替手工劳动(一般指机器工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要求加紧发展煤,  相似文献   

20.
<正>一、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特点 1.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从理论上肯定了生产燃料的商品属性,但在一段时期,大多数生产资料仍然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1988年国家放松对生产资料流通的计划控制,国务院取消了由中央专业部门分配和管理物资的职能,除对少数短缺的重要原材料、燃料中属于重点企业生产的部分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外,其他部分则分别采取国家合同定购、协商定购和市场购销等管理形式。到1994年控制品种由1988年的72种减少为10种,而且计划物资的比重在逐渐缩小,钢材从1990年的41.5%降到1994年的20%,木材从21.8%降到15%,对计划部分也采取了保量不保价的政策,目前除少数生产资料品种的经营需经物资管理部门的批准外,大部分品种已经完全放开经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资料的商品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