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政府明确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以构筑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为目标。矿产资源作为西藏有战略意义和产业优势的特色产业,必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坚持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依据,有序高效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美好中国的生态建设理念,西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发展太阳能产业既是建设小康西藏的需要,又是建设生态西藏的需要.要大力发挥财政对资源配置的职能,支持西藏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经济增长属于典型的政府投资拉动型,财政投资是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西藏今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牢牢坚持"一手保生态环境,一手抓特色产业大发展"的方针,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好西藏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采取建立生态保护基金、征收环境税收、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等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是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是内在统一的.西藏新型工业化应该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导的工业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在西藏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共创西藏可持续未来.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具有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要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严肃环境法治保障,使其神圣不可侵犯。从环境法治角度洞察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其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治保障的途径和方法,为建设平安、和谐、美丽西藏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半个世纪前的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2008年的经济总量较50年前增长近66倍,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快速省区。50年来,西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需认识到,西藏今天的经济成就,是在国家及兄弟省市全力支持下取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发展区位和自然条件较差的问题依然突出。西藏未来的经济发展,需按照既定目标,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两个长期不变"基本方针,实施新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一点、三线、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走与西藏实际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应力指数计算法、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和典型指标对比法,对西藏与内地以及三大地带、七大经济区等整体和不同产业的发展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藏与内地整体以及三大地带、七大经济区的发展成本存在显著差异,三种计算方法计量出的西藏经济发展成本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具有一致性,但不同计算方法下不同产业的发展成本及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则比较大。  相似文献   

8.
西藏发展绿色经济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经济是以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时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注定了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西藏社会经济运行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了西藏发展绿色经济的若干对策与建议等。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发展生态功能区是新常态下实现绿色发展、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蒙阴县在发展中形成了“生态主导、控促结合、特色产业、点状发展”的模式,重视生态建设,着力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秉承绿色发展,严控行业和项目准入;强调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立足本地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育产业增长点.但也要看到,目前蒙阴县的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仍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有待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动能不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亟需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水利工程库区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政府、企业与居民这三大库区产业绿色发展动力的来源,并运用博弈论对三方在该区域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博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政府、企业与居民三方在库区开展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建设的协同中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使库区产业绿色发展的动力可以持续.  相似文献   

11.
推进昆明市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是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加快昆明现代化进程,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牧产业生态体系,将促进和实现昆明市特色农牧业技术创新,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西藏IT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西藏IT产业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寻比较符合西藏IT产业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新宇 《新经济》2014,(25):12-15
武隆是渝东南乌江下流的一个山区小县,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七山两水一分田,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穷则思变.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越贫穷越要发展,越贫穷越要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发扬“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武隆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市特色产业基地”的武隆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速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羊绒生产大国,绒山羊的品种改良和培育对我国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西藏实际地理环境出发,以加快发展西藏缄山羊优势产业为基本目标,总结出西藏绒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并从加大品种选育力度、饲料科学加工、增强市场观念、实现产品增值增效四方面,提出了西藏绒山羊产业有效发展对策,为提升当地农民经济效益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藏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些违背自然生态法则和浪费资源的人为活动的产生,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影响西藏生态环境的因素,提出了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政府的主要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行政活动和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确保二者的和谐和动态平衡.西藏有较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并能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项公共政策,以推动西藏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形势下,确保社会稳定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加强能源、交通和龙头产业建设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加强公共服务是西藏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体制改革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保障,环境保护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能源发展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复杂、生态脆弱的自然地理状况等原因,西藏潜在的能源资源优势不但没有充分发挥,而且还制约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剧了生态恶化.文章通过分析西藏的能源消费状况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在生态安全屏障前提下的能源开发战略,形成既能有效发挥潜在能源资源优势,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同时又能使生态影响最小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央财政补贴与西藏产业演进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导,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其三次产业的发展是明显的,同时,西藏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具有"非典型"特征,并进一步依赖于中央财政补贴。基于此,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提高补贴效益,培养西藏产业的自生能力是优化产业演进路径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9.
田刚  卢尚坤 《经济师》2014,(5):94-95,105
生态产业园区是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的一体化产业组织形态,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经验的梳理,对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分析,提出了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生态定位的发展思路;以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推动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与协同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的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按照西藏生态经济分区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并在分析西藏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经济开发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和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