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陈云的粮食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粮食问题一直尤为引人关注。陈云十分重视新中国的农业问题,并多次强调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就粮食的安全、供应和增产来看,陈云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战略方针,回顾这一思想无疑对于当前做好中国粮食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粮食与政治:论1956年安徽省无为县统购统销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进 《开放时代》2012,(7):100-110
1956年无为县统购统销的实施过程一波三折,最终虽避免了严重饥荒的发生,但农民的每月口粮降为30斤原粮,远非对外宣称的40多斤原粮.这一个案表明,1956年农民口粮下降与统购统销这一制度有很密切的关联,幸运的是该年无为县由于和芜湖地委以及安徽省委有着良好互动,成功地避免了严重饥荒的发生.由此可见,粮食问题是县级政治的核心问题,因此对统购统销的研究又是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奎松 《开放时代》2013,(6):164-190
毛泽东曾经是中共领导人中最重视农民作用,也最关心农民状况的人。他在1950年、1952年、1953年、1955年曾多次直接干预过中共中央在粮食征购问题上的计划安排,要求压缩征购数字,以缓解农民生活困难问题,减轻粮食征购给农民造成的生存压力。但是,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却赞同了中央主管经济工作领导人的意见,支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一政策不仅没有减轻农民的税赋,反而使农民在粮食问题上更少自主的余地了。促成毛泽东态度变化的重要原因,无疑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及其对粮食的现实需求。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作为见惯了流血牺牲的革命党人,毛泽东本能地更看重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  相似文献   

4.
许春燕  贾楠 《技术经济》2001,20(6):11-13
一、吉林省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分析吉林省在 1993年以前粮食总量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 ,平衡率一般在 80 %以上 ,而 1993年以后却变为明显的供大于求 ,有些年份平衡率甚至不及 6 0 %。产生这种变化有很多原因。前些年吉林省的粮食调运主要由国家负责 ,基本上属于统购统销 ,所以平衡率较高。但近年来 ,粮食的生产与销售转由地方负责 ,加之粮食市场影响 ,所以出现省外销售难等问题。同时这些年粮食生产又连获丰收加重了销售的困难 ,加上市场开拓不足 ,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使粮食库存量连年增加。保持粮食总量平衡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 统购统销实行前,我国粮食购销的形势相当严峻,可以说,“问题很大,办法不多,真有点难以为继。”陈云同志1953年10月10日在全国粮食会议上讲话时也指出:“全国粮食问题很严重,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办法加以解决,还要更加严重。”“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更尖锐。”笔者最近对江苏地区统购统销实行前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斗争的材料有所接触,现归纳整理出来,刊登于此,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加深政府对粮食必须进行宏观的调控的认识,也许有点益处。 一 众所周知,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从封建势力枷锁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挥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的形势下,江苏的农业生产恢复较快,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苏南、苏北、南京市合计,1949年生产粮食748.5万吨,1950年为849.0万吨,1951年930.5万吨,1952年为997.55万吨,1953年全省粮食产量增加到1063.75万吨。  相似文献   

6.
云南粮食发展和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回顾建国以来的云南粮食云南历史上就是缺粮食,从清末至今由外省和邻国输入粮食弥补供需缺口,当然输入中还有一部分是属品种串换,质量调剂。1949年至1952年建国初期,在粮食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历史条件下,国有粮食公司通过及时收购销售,当时的粮食销售量占到社会总量的80%左右,有效的平抑了粮价,占领了市场,稳定了人心,为新政权的巩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的“四统一”政策的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党的统购统销政策又以“四性”为特征:任务的指令性;政策的严肃…  相似文献   

7.
项目制与粮食生产的外部性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为纲 《开放时代》2015,(2):103-122,5,6
国家通过粮食增产项目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项目在运作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治理主产区粮食生产活动的外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解决农户层面粮食增产的外部性问题。项目制对粮食增产的这样两层外部性进行治理时,涉及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散户、以及散户与大户的三层博弈。博弈的结果是,中央通过项目制的技术理性加强对地方的监控,约束了地方政府安排粮食生产的自主性,以打造"马路工程"来迎接上级对项目的考核验收;地方政府为了应对上级考核,以行政手段推动耕地流转、牺牲散户、发展大户的方式来降低项目实施的治理成本,进而产生粮食增产项目中大户与分散小农户之间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大户粮食生产绩效低下,而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扶持,这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的农业项目和政策资源向大户倾斜。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粮食问题却远没有解决,饥饿仍是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问题.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根除饥饿."然而36年过去了,面对世界上每年数百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许多国家普遍缺少粮食的严峻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似乎再也没有勇气作出类似的承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粮食产量要达到33亿吨,才能基本满足需求.由此不难看出,粮食生产问题将是各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以极大精力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探讨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对策,显然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市县级粮食储备落实比较困难。以目前之情形来看,省级储备全部到位问题不大,但市县级储备落实比较困难。市县级储备落实困难的原因有三。按上年之惯例,地方储备粮的保管费用、利息及补贴,从包干到各地的粮食风险基金中解决,风险基金不足的地方由同级财政筹资解决。然而最近财政部规定,省级以下的粮食储备所需利息费用不能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开支,这导致市县储备所需费用完全压在地方政府的肩上;二是大部分市县财政困难,没有足够财力用来建立耗资巨大的市县储备;三是主产区承受巨大成本建立的粮食储备,最…  相似文献   

10.
经济体制因素对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出现是非常复杂的,经济体制问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农业合作化与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城乡分割体制等经济体制问题都对大跃进与困难时期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以来凸现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在粮食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针对这一违反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现象,以中国市场为视角,剖析此番农产品涨价的背后动力,并结合中国国情得出结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并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的重点在于粮食生产,在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策包括:科技兴农、维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农资的统一配备及农产品的统购统销、谨慎发展生物能源。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笔者到福建主要产粮区南平市就粮食购销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若干完善本省粮食购销政策建议。 一、目前粮食购销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是国家收购和市场收购“双轨”并行的形式。1996年中央制定了粮食定购基准价,本省依据中央确定的基准价,再上浮10%,另外再加价外补贴10  相似文献   

13.
<正> 从1990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这对增强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稳定粮食市场,防灾备荒,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一、建立粮食储备的必要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的国家,历代封建王朝所设立的"常平仓"、"社仓"、"丰储仓"、"预备仓"等,均是为储粮备荒和调剂粮食余缺而设置的仓库.现代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十分重视粮食储备.我国建立粮食储备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8,(1)
一座粮仓安一方天下。粮食储备工作关系到全国人民的民生大事,坚持将储粮工作融入到"三农"工作中去谋划,是科学储备粮食管好"天下粮仓"的重要环节。文章剖析了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与新形势之下经营模式不相适应的问题,围绕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保证储粮品质安全;开拓创新经营模式,促使储粮企业做大做强;创新粮食储备物流管理,科学管好"天下粮仓"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科学储备粮食管好"天下粮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基本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但在粮食生产出来之后,粮食的归仓入库工作还存在发展瓶颈,制约农民种粮收益的实现和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江苏省在做好促进粮食产后归仓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帮助农民做好粮食产后处理和深入推进地方粮食企业改革入手,健全和完善物流链条,规范和平衡各方利益,积极推进粮食产后归仓入库工作,在破解粮食流通瓶颈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建议国家在江苏等省市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地方粮食企业实现政企分开,促进地方粮食企业转型升级,加强政府管理服务,提高粮食产后处理和仓储保管能力,实现粮食颗粒归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六年,党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怎样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这是当时实践中提出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陈云同志在主持财经工作期间,坚持和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身体力行,深入基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从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出发,通过剖析市场上粮食、蔬菜、猪肉等供求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把发展农业,繁荣市场,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作为国策。  相似文献   

17.
刘艳 《经济师》2007,(11):253-254
陈潭秋在苏区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出任中央粮食部部长,他的办粮生涯虽然短暂,但经历却极为困难和复杂。这就使其粮食思想具有较为深刻的内容和十分鲜明的特色。总结、研究陈潭秋的粮食思想,继承和弘扬苏区粮食工作的优良传统对我国当前粮食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粮食流通体制历来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政策目标始终与农业政策基本目标的方向相一致,是为实现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服务的。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制度向合同定购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是国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研究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为了对粮食直补政策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粮食直补政策概念的界定;二是粮食直补政策实施的现状分析;三是完善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思路;四是完善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对策建议;五是粮食直补政策的改革取向。总的观点是,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改革的取向是,补贴对象向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合作社以及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企业、农业现代化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20.
粮食金融化:界定、背景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援亚 《经济论坛》2012,(9):105-109
粮食与石油、矿产资源等其他大宗商品一样越来越具有金融化的趋势,粮食衍生品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是其主要表现,此外金融化还涉及到包括粮食企业的股权公开化、金融索取权的高流动性和粮食资产证券化等内容。本文在提出粮食金融化研究的论题之后,尝试对粮食金融化进行界定,并分析了粮食金融化的背景及其特征,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粮食金融化的相关问题开展了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