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及周边区域为评价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依据,应用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GIS技术(MapInfo7.0)的支持下,基于公里网格,选择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两大因子为评价指标,对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表明: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及周边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35 145.60、13 651.97、19 001.93、7 540.04hm2,分别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6.65%、18.12%、25.22%、10.01%。通过对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从而推测出该区域发展规划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现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按照最集约、最节约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求进行预测,未来20年我国建设用地总量和居住用地总量应分别控制在占全国土地总量的4.5%和3.4%之内。实现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强化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土地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行政管理机制;完善新的建设用地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税收、财政和金融体系;完善与城乡土地利用有关的户籍、社保、规划、行政区划等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李博  邓楚雄  吴永兴 《经济师》2007,(12):181-183
在分析长沙市城市化与建设用地状况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各类建设用地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文章认为:1990—2004年间,城市化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城镇用地影响大,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减少0.4973%,城镇用地增加0.2866%;对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影响较大,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分别增加0.1189%、0.1294%;对其他建设用地影响小,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其他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仅减少0.0372%。然后,通过逐步回归,建立长沙市城市化水平与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长沙市未来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值,预测出了2010—2015年长沙市建设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将生态足迹理论运用到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之中,完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时间序列法、文献资料法、计量模型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2002~2007年间,重庆市非农人口人均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增加了0.636854hm2,二三产业万元GDP生态足迹下降了0.032070hm2,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生态足迹增加了34.379060hm2。研究结论:(1)重庆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减小的趋势,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2)二三产业总生态足迹的增加速度远大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增加速度,也就是建设用地的增加引起了生态足迹(生态需求)更大的增加。(3)建设用地生态足迹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非农人口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资源所导致。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中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作为坚持节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有效合理地估算农村建设用地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重要环节。因此,应用系数综合法、规划衔接法和人均用地估算法对浙江省某地A镇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测算,对不同方法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从农户意愿、房屋建造年代和人均用地角度而构成的系数综合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到规划目标期,A镇14个行政村复垦潜力为386.97hm2。该方法估算的农村建设用地潜力较规划衔接法和人均用地估算法而言,更符合A镇的实际,具有现实可行性和科学合理性。该研究可为区域土地整治规划以及确定和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龙岗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Moran’s I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用地除园地保持增长外均逐渐减少,面积最大的林地是各类新增用地尤其是园地的主要土地来源;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除林地外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来源,而在2000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大量侵占园地与耕地;各类用地均呈分散趋势;建设用地将成为主导用地类型,其余类型用地均显著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规划影响下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园地在占有林地空间的同时被建设用地侵蚀,而短期呈现难以持续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7.
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综合扩展系数、泰尔指数等分析了陇海—兰新—北疆沿线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差异,以期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为不同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方向的确定奠定科学基础。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1991—2009年陇海—兰新—北疆沿线城市建设用地绝对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除仓储用地外,其它类型建设用地相对差异呈上下波动或小幅下降趋势;建设用地综合扩展极化现象明显,且整体上城市综合扩展系数陇海沿线城市大于兰新—北疆沿线城市。②在空间上,2009年陇海—兰新—北疆沿线50%以上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超出国家Ⅳ级标准上限,尤其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分布的差异度不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其经济效益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研究成为指导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优化、重点开发区土地利用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山西省1∶250 000 DEM数据、1∶250 000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国土资源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分县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基于后备建设用地提取规则和计算公式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未来可用于建设用地的后备建设用地面积合计为7 482.90 km2,约占全省陆地国土总面积的4.78%,略高于全国后备建设用地丰度(全国为3.28%);人均后备建设用地面积的平均值为0.337亩/人,略低于全国0.377亩/人的水平;全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南北部大于中部,地势平坦地区大于地势高的地区;从全省人均后备建设用地潜力来看,全省人均后备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西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太岳山地区较丰富,而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聚和国土开发强度较高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晋中地区较为缺乏,同时吕梁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忻州东部五台山地区以及晋城、长治东南部地区也较缺乏。未来太原盆地、临汾盆地以及运城盆地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应该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和挖潜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镇江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与情景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镇江市为例,运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分析1994—2012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特征,并设定情景方案利用改进的CLUE-S模型对区域未来演变趋势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镇江市土地利用呈现出"缓慢提升—快速上升—稳步下降"动态演变特征;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向园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改进的CLUE-S模型在300m×300m尺度上最佳,耕地保护情景下,限制区内基本农田用途转化,制约了建设用地的适度扩张,预计到2030年耕地比重增加4.35%,主要分布在镇东平原区;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最为显著,预计到2030年面积增加15.26%,主要侵占各建成区周边大量耕地;生态保护情景下,预计到2030年林地、水域等生态保护用地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镇西丘陵区。分情景的模拟方案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计算2005—2015年浙江省65个县域单元的水平值,并运用描述统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序演变、空间分异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降速增长,各市县水平持续或波动增长;(2)各市县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区域差异仍然显著,呈现出环杭州湾一带与温台沿海一线水平高,丽水地区水平低的空间格局;(3)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且热点区不断向浙江省中心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演化,冷点区一消一长,嘉兴的冷点中心消失,丽水的冷点中心扩张。  相似文献   

11.
湖南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谢炳庚  李晓青 《经济地理》2001,21(6):723-726
湖南农村土地利用具有类型多样,林耕地占绝对优势,空间差异明显,利用水平不平衡等特点,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耕地数量剧减,土地闲置浪费普遍,土地退化严重等问题,必须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增加农用土地开发利用投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加强土地利用法制建设,建设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12.
论农地制度创新与中国农地资源合理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3.
首先推导合乎自然法则的土地产权理论,即"土地原理".然后在对近现代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转移过程进行回顾的前提下,按照已推导的土地原理,对近现代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是否符合土地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完善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生态规划探析——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生态规划是一门新的发展中学科。本文在探讨城市土地生态规划内涵、层次及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土地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城市土地生态分区的基本依据,并以杭州市为例,对城市土地生态规划及设计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保障问题受到社会关注。纵观全国,在农村养老保障方式上,社会各界将关注点聚焦在社会养老上,而忽略了土地养老的重要性,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然而,上海市松江区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下,集体承包土地的形式,使得土地重新具有了较高的保障功能,从而不仅有效减轻由农村养老保险所造成的社会养老财政压力,也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河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补充耕地,解决建设用地需求须开展建设用地整理。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总结了建设用地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用地整理的方向——重点整理农居点用地。在河北农村建立类似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以解决村庄土地闲置和宅基地超标问题,实现农居点用地逐步缩减,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扶持旧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加强开发区的清理整顿,调整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邱国锋 《经济地理》2003,23(3):351-354
土地整理是我国新时期土地管理的新课题,文章较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成功实践与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农村开展土地整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制度的支撑,通过国外及国内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不完善的土地制度。又从土地产权残缺、土地抵押权不完整、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方面对土地制度是如何影响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作出了详细论述,最后,对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产权、抵押权、流转机制方面的改革,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建设用地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秀琴  阮伟致  江华 《经济地理》2006,26(1):114-117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了近年来广州市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改造缓慢及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低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法制化要求,解决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实施20多年后面临的新问题,从根本上实现“三农”问题的解决,保障农民权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文章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手,分析了土地承包立法面临的若干问题,提出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性质,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立法原则,赋予农民真正有保障的土地权利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