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胡建光 《江南论坛》2010,(12):40-41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这一论断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无锡市地方税务局创建“节约型”、“平安型”机关也更具现实性和必要性,为深化推进“两型”机关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明确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章中提出的六大任务之一。在对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中,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第一次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表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立青 《江南论坛》2012,(10):15-17
2012年9月19日,无锡市委常委会第35次会议强调,要突出加快“五个现代化”,奋力开创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局面。要努力在经济、城市、生态、民生、社会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无锡特点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道路。会议指出,要立足打造“四个示范区”,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抢抓国家制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重大机遇,着力在“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这些年来在改善民生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周碧云 《时代经贸》2011,(24):101-10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十二五”期间为什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入手,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为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指南和遵循。对于江南发达地区来说,要以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导向,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彻底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  相似文献   

7.
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社会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任务,这对开展税收服务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分析税收服务民生的含义和意义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我国税收服务民生的现状,着重在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税收服务民生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民生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四位一体”放置在同一地位,使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十七届三中全会也着重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基层问题。可见党能够正视并更加重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教育、就业、分配、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旨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朱海平 《江南论坛》2012,(10):13-14
嘉兴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创业创新城、人文生态城、和谐幸福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作为嘉兴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秀洲,如何在推进“三城一市”建设中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发挥应有作用、作出积极贡献?秀洲区提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是,以深入开展“平台建设年”、“项目推进年”和“效能提升年”活动为主抓手,从战略定位到机制创新,从政策制定到宣传引导再到精细化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渗透,全力实现经济稳中求进、民生持续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现代田园新秀洲。  相似文献   

1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法治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玲 《经济研究导刊》2008,(19):231-23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八部分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在中国,民生问题从提出、发展到最终解决,也就是从它产生的现实性、进一步演变下去的可能性、解决的必然性,将探讨民生、民主和民权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民生—法治国家的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路。这不仅需要诸多微观制度创设的智慧,还需要更多的宏观眼光,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纵观全局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 ,对我国来说 ,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论断 ,对于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十六大以后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程 ,意义重大。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丰富内涵 ,是全党同志义不容辞的责任。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是对邓小平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充实和展开 ,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党的一份庄严历史责任。进入新世纪 ,我们党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山西省把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作为建设和谐山西的着力点,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采取了一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我国社会保障的转型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如何平稳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养老基金制转换,解决“空账”便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方春明 《经济月刊》2012,(10):60-61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亳州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保持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6.
余军 《发展研究》2008,(2):11-13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民生问题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真正实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宜兴市张渚镇政府在宜兴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镇实际,以加快转型稳增长、做优环境提品质、繁荣文化显魅力、改善民生促和谐为总要求,扩大赶超之势,加快提升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建设“新兴产业强镇、生态宜居新镇、历史文化名镇”,全力推进产业高科技、城市高品质、生态高文明、文化高品位、民生高福祉,为建设现代城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精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对其“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存在状态及其运动特点的进一步拓展;社会和谐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巨大飞跃;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杨丹娜 《广东经济》2011,(11):33-38
中共广东省委在未来五年广东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我们的核心工作。而广东城市化转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如果农民工市民化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制度改革难于推进,进城农民工的各种权利,如政治上社会主人翁的话语权、社会管理参与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