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在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生活而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喝农家酒、饮农家茶、住农家房、享农家乐”为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正日益受到国内外旅游人士的欢迎和认同。近几年来,“农家乐”休闲旅游从无到有,发展初具规模,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成为繁荣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大重要载体。新昌的景区“农家乐”休闲旅游现已发展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时下,农家乐旅游已成为人们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日照的农家乐民俗游已经蜚声全国,"渔家乐"民俗旅游、茶文化旅游、竹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农家旅游构成了日照市民俗旅游的内涵载体,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民俗旅游接待基地,农家乐,乐了日照农家.  相似文献   

3.
关于提升“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各地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发展迅猛。但也应该看到,"农家乐"旅游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文化内涵浅薄、文化品位不高。因此,"农家乐"旅游必须注重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以保持其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农家乐"旅游公关形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家乐”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一)“农家乐”旅游的市场定位“农家乐”是主要面向现代都市人群推出的一种体验式旅游项目。既然如此,在经营户抓住机遇把农村环境、传统民俗、农副产品、农家生活等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同时,务必要注意设法使自己的经营定位与都市人群相适应。只有建立正确的市场定位,“农家乐”经营户才有可能经营有方并保持持续的经营后劲。正是“农家乐”现象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的藩篱,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都市人群才会越过篱笆来到乡村或郊区进行消费。因此,“农家乐”经营所在地一般都是“农民”…  相似文献   

5.
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以桂林阳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雨萍  李肇荣 《经济地理》2005,25(3):418-421
乡村民居旅馆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城市居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需求而出现。文章通过对阳朔乡村民居旅馆的的实地调查与了解,分析了其乡村民居旅馆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发与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以"农家乐"为名的乡村旅游活动蓬勃发展,位于浙江省北部的安吉县抢占机遇,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服务体系已逐渐形成。但目前农家乐旅游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实施农家乐旅游的生态化、标准化、法制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上的"开心农场"的流行,也引爆了现实版"开心农场"活动的开展。在以一种时尚、健康、美食、生态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方式受到人们追捧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地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待我们相关人士去解决,才有可能使乡村旅游在旅游产业链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刍议——以成都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智  文波 《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49-150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的重要形式,最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速,特别是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成都乡村旅游,更是火爆异常,近期又在打造田园城市。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不得不令人关注。只有做好详细规划、科学引导、完善配套,才能在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持好生态环境,做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沈菁菁  贾雷 《时代经贸》2013,(2):135-136
农家乐旅游是一个复杂开放性的系统,涉及较多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各自目标不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不断的妥协和冲突,加上农家乐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受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导致农家乐旅游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惑和挑战,威胁着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系统论为基础,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景区依托型农家乐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系统结构进行构建和分析,以期为推动该类型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讨论了“农家乐”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关系,然后从“农家乐”的起因、游乐内容以及不同的“农家乐”形式等多方面对“农家乐”旅游的生态性做了详尽分析,最后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农家乐”旅游的生态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农业+农家乐型旅游扶贫效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o-poor-tourism(PPT)引入我国十多年来,学术界对其效用的理解及评析尚未形成一套完善机制。本文以四川南充市木老乡为例,在介绍"生态农业+农家乐"式旅游扶贫要点的基础上,对其综合效用进行了评析,认为"生态农业+农家乐"式旅游扶贫在经济、社会、知识、环境四方面对当地社区居民的扶贫效用显著。此外,分析表明,"生态农业+农家乐"式旅游扶贫在增强产业带动作用,提高社区参与度,确保效益分配合理性,增加效用辐射的社区范围,旅游发展初期增加妇女、老人就业机会也具有明显效用。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层开发,品牌建设迫在眉睫。文章从乡村旅游、品牌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入手,针对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化建设及品牌推广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乡村旅游职业教育是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乡村旅游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认为,应该走一条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有特色、规范统一的和谐发展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基于ISM模型的南宁青秀山景区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宁青秀山景区竞争力研究为例,运用系统工程中的解释结构模型(ISM),绘制出层级递阶图,结论表明:景区品牌形象、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主要目标市场满意度、景区消费性价比、对外宣传力度是影响南宁青秀山景区竞争力的表层关键要素,景区资源整合开发潜力、景区景点多样性、景区承载力、景区管理水平等中层间接影响因素,揭示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影响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区竞争力的深层根本因素。深层影响因数通过与上层影响因素的层级有向递阶关系对南宁青秀山景区竞争力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庄园是农家乐旅游的高级形式,是生态旅游庄园是浓缩版的旅游景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态旅游庄园按照核心主题可以分为农事体验型、花果观赏型、度假山庄型、运动健身型、美食餐饮型、养生保健型等六种类型;生态旅游庄园综合经营模式概括为:一个核心主题、科学的规划建设、多个旅游吸引物系统、丰富的项目策划和成熟的四季节庆。生态旅游庄园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以天目村农家乐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试图运用生产三阶段理论和规模报酬理论,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该村的农家乐经营阶段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天目村农家乐目前处于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期,面临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因此,解决天目村乃至整个中国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正在全国各地形成热潮,并已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旅游环境的和谐性、旅游经济的循环性、旅游开发的扶贫性,强调应通过维护乡土特色、优化旅游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旅游扶贫等途径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正逐渐从单一型向融观光、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环境问题已对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本文分析了对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实施旅游环境保护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控制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廊-基-网络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区域景观空间要素.借鉴此理论,乡村旅游空间要素也可划分为斑-廊-基-缘四大部分.旅游的本质是旅游者通过对景点斑的体验获得心理慰藉,风景交通廊是架构旅游者和景点斑的通道,并且也承担了部分景观功能,旅游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乡村社会环境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宏观环境基质,区域旅游协作要求乡村旅游空间具有开放性特征,与周边缘关系研究也就成为乡村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流的引入使得静止的乡村旅游空间格局研究具有动态变化性,自然力和竞争力作用使得乡村空间格局变动由无序走向有序.文章以重庆涞滩古镇为例,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