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外贸企业员工面临着严重的职业倦怠状况。外贸职场人员职业倦怠不仅只是其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时的极端反应,更是外贸企业员工伴随于长时间失衡心理体验下,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上的一种消耗殆尽的状态。本文结合Maslach的倦怠三维度理论,联系当前我国外贸职场人员长期以来的多重困惑,分析导致其出现职业倦怠的普遍原因,进而从企业和外贸企业员工自身的视角探讨其相关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生代员工逐步成为各类企业的骨干,在企业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企业未来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聚焦于新生代员工这一特殊群体,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然后运用SPSS及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开展实证研究,探究企业新生代员工的职业高原、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生代员工来说,层级高原增加了职业倦怠、离职意愿,内容高原也增加了职业倦怠、离职意愿,中心化高原与职业倦怠的第一个维度(情感耗竭)没有相关关系,中心化高原与职业倦怠的后两个维度(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有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中心化高原对离职意愿影响不显著;新生代员工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对其离职意愿有积极影响,且影响显著。此项研究在新生代员工管理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中,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管理建议,可以帮助管理者开展更加有效的新生代员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100名学术大家的访谈资料,运用案例研究方法确立了职业成功影响因素类目。研究发现,科研人员比企业员工更注重精神追求,并提出了"环境因素→职业使命感与前瞻性职业目标→工作投入与延迟满足→突破性创新与职业成功"的影响因素模型。丰富和扩展了职业成功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思路,对促进科研人员职业成长,完善科研组织人才管理体系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宁波、顺德、南京等地的企业员工为样本,以Maslach的职业倦怠理论模型为基础,实证探究工作压力影响离职倾向的过程机制。研究结果验证了Maslach的职业倦怠理论模型,表明工作压力完全通过职业倦怠对离职倾向产生间接影响,R2达到0.51。在最终实证研究模型中,工作压力通过职业倦怠影响员工离职倾向有三条程度不同的路径,其中第一路径(工作压力→情感耗竭→犬儒主义→离职)的影响作用最强。研究还发现,过程机制中的三条影响路径都经过犬儒主义这一维度,即最终是犬儒主义直接引发了离职倾向,这给管理的重要启示是,可通过监控员工的犬儒主义这一最后环节降低员工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企业员工职业倦怠感进行研究十分重要。缓解企业员工的职业倦怠感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80后"员工逐渐成为了职场主力军,由于成长时代和环境与老一代员工不同,新生代员工在职场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特征。本文简单分析了"80后"员工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开展"80后"员工职业发展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员工近年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群体,他们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和勇于尝试、参与意识强、等级观念弱、看重职业发展、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等职场特点,对企业管理实践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案例研究表明,双因素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能够有效地激励新生代员工积极工作,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收回有效问卷224份,利用SPSS22.0和Amos21.0统计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探讨了职场欺负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集体主义氛围感知在该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职场欺负对员工工作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集体主义氛围感知在职场欺负和工作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于探讨职场欺负中的文化差异性以及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jobbornout),又称“工作倦怠”,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大量研究表明,较之其他行业,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员工长时间的压力不得舒解,职业倦怠问题更为突出,员工职业倦怠成为人员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酒店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职场不作为、责任感缺失日趋成为组织运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新常态下,曾经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卓有成效的激励策略,在激发当今核心骨干员工积极的工作作为和担当行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有专家学者开始从信仰和价值理念层面探求解答,以唤醒员工职业使命感为核心目的的职业召唤于是成为研究的新关注点。文章从文献综述视角回顾梳理了职业召唤的概念、测量工具和作用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关研究的新趋势,以期丰富职业召唤相关理论研究,并从唤醒员工职业使命感视角切入,为我国经济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压力交互理论和调节焦点理论,构建工作不安全感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双刃剑”影响理论模型,探讨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的中介作用、促进型焦点和防御型焦点的调节作用。选取12家高新技术企业60个团队414份领导和员工的两时间点配对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工作不安全感会通过挑战性压力认知和促进型焦点的调节导向对个体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个体创新行为的“动力”和“助推力”;另一方面,工作不安全感会通过阻碍性压力认知和防御型焦点的调节导向对个体创新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成为个体创新行为的“负担”和“绊脚石”。  相似文献   

12.
Most individuals have more than one job or occupation in their working lives. Most employees are repeatedly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whether to remain in their present job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on), or quit to another job in the same occupation with a different firm, or – more radically – change occupation. At each stage in an individual's career, the scope for future job or occupational mobility is largely conditioned by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their human capital.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actors which link occupational mobilit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either firm-based, occupation-specific or general human capital. The data employed are from a cohort of 1980 UK graduates draw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Survey 1987. The econometric work presents estimates of the role of firm-based training and occupation-specific training in the career mobility of qualified manpower in the first seven years in the labour market.  相似文献   

13.
组织程序公正对组织的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依据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探讨组织程序公正与员工感受组织支持的关系,以及员工感受组织支持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透过对5家企业的70名主管及其280名直接下属的配对调查问卷进行的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组织程序公正与员工感受组织支持正相关;2.员工感受组织支持有助于促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产生;3.员工感受组织支持提升组织公民行为。通过对文献和样本企业的分析,发现通过完善程序公正,让员工感受到组织支持,可以达到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增加公民行为,这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丽君  王飞 《技术经济》2008,27(8):7-13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以我国浙江省19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背景下工作倦怠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耗竭、讥诮态度这两个维度可用于解释员工的离职意愿;并且,不同的年龄、教育水平、工龄、企业性质的员工在工作倦怠和离职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官二代"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存在明显的职业性别隔离。只有极少数"官二代"能够成为负责人,而绝大部分"官二代"从事负责人以外的其他五类职业。工作变动及时代变迁使得"官二代"职业层次总体有所提高,但女性的提高程度小于男性。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及工作获得途径对"官二代"能否成为负责人具有显著影响: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可能性总体小于男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更容易成为负责人,提高受教育程度对男性成为负责人的影响大于女性;求职/应聘能够显著提高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可能性,党员身份和自主创业对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影响大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生涯适应力是员工应对多样化工作环境所需的一种心理资源。如何通过管理手段提升科技型员工生涯适应力仍有待研究。基于生涯建构理论,通过构建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科技型员工生涯适应力的促进机制和边界条件。来自78个科技型企业团队、274名领导成员的两阶段配对数据显示:工作多样性正向促进科技型员工生涯适应力,而员工主动行为在二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变革型领导调节该中介作用。在高变革型领导下,工作多样性通过科技型员工主动行为显著影响生涯适应力的中介效应,而在低变革型领导下,该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启示科技型组织可以通过调整变革型领导管理方式和设计多样性工作等举措提升科技型员工生涯适应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源—获取—发展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以567名科技型企业员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成业就”观念下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FSSB)对个体繁荣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FSSB正向作用于员工个体繁荣;工作—家庭增益(WFE)在FSSB对个体繁荣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工作繁荣在FSSB对个体繁荣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当模型同时引入WFE和工作繁荣时,二者具有链式中介效应,即FSSB通过促进员工的WFE进一步促使员工实现工作繁荣,进而帮助员工实现个体繁荣。这一结果揭示了FSSB对科技型企业员工实现个体繁荣的作用机制“黑箱”,进一步拓展了FSSB的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生涯适应力相近的员工为何有着截然不同的创新绩效?以生涯建构理论和情境力量理论为基础,以科技型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基于207组配对数据实证探究生涯适应力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内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越强的员工创新绩效越高,状态越乐观的员工往往不确定性接受程度越高,状态乐观和不确定性接受在生涯适应力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状态乐观差异和不确定性接受程度差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生涯适应力相近的员工为何创新绩效显著不同的问题,而且为企业管理者解决员工生涯适应力提升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有关研究表明当今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员工在职场中会产生工作倦怠,在界定企业生态环境内涵的基础上,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个视角具体分析企业生态环境对组织员工工作倦怠的具体影响,进一步提出消除或缓解员工工作倦怠的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员工个体乃至组织的整体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20.
组织惯性、激励机制与新型企业的治理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新型公司的治理实践中,除了正式的激励机制之外,组织惯性作为非正式的激励机制发挥着关键的互补作用。组织惯性是企业的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并维系的一组关系合约集合,它反映了嵌入在组织内部的群体认知。组织惯性提供了正式激励机制所嵌入的组织社会情境,受正式激励机制影响的同时又对组织的正式激励机制产生影响。新型企业的治理实践必须保持两者的匹配与协同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