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特点,构建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真实有效性检验基础上,通过对参数变量的适当调控,选取五种典型的耦合发展模式对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是非线性的、时变性的复杂巨系统,SD模型分析此类问题具有明显的适用性。模型的历史数据拟合的误差小,反映它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有效地反映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杂行为。(2)在不同的模式下,该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结果和情景存在较大差异,五种耦合发展模式都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目标。(3)依据SD模型,在数量上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各子系统的变量进行合理控制,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在全面把握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入"PSR"模型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耦合测度模型,对中国30个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值进行量化测度,分析我国2004~2013年各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情况及时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受城市化影响显著,呈现"S"型波动特征,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为基本协调,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过渡期,我国暂时未实现高水平协调,说明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二者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强环保治理投资,促进二者向高水平协调方向演进,充分发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良性融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18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并建立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地区差距明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双循环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构建了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研究城市规模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影响.本文发现,城市规模扩大、初期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会上升.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间的关系满足"U"型曲线关系,在城市规模扩大初期应更加强调宏观调控的作用以促进小城市的充分发展,而在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更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以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强调政府调控的作用,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行为与城市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及2008—2015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对城市生产行为与城市生活行为之间、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城市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测度期内的城市生产行为与城市生活行为耦合协调性取得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重视城市生产行为、忽视以民生改善衡量的城市生活行为问题,该问题的显著度从东向西逐渐增强。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空间环境耦合协调性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加大资金投入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抑制了空间环境发展。城市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虽逐年改善,但存在区域差异,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是两个相互依赖性强、关联度大的系统,文章在设计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态势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态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北戴河旅游区为例,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北戴河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旨在掌握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动态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7.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主要描述经济、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设计了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计量模型,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北戴河旅游区为例,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北戴河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旨在掌握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动态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是否协调发展直接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研究在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评价了成都市自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二者的协调性。并提出了现阶段促进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以实现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耀彬 《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及规律,在灰色关联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它们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由此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主要的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9项主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作用的机制;②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③江苏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依据其耦合特性,将全省13个行政市划分为4种耦合类型。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有关理论,分别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1—201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各自的内部协调性、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和计量关系。结果表明:1浙江省各地级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均逐步提高。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在研究前期(1991—2001年)提高的速度较慢,而在研究后期(2001—2011年)提高的速度较快。在研究前期土地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城市化,而在现阶段土地城市化则滞后于人口城市化。3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等级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格局,杭州市和宁波市的耦合协调等级通常领先于其他城市,而丽水市和衢州市则相对落后。4根据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绘制了"九宫格",对浙江省全部地级市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