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广东省平均发展水平为参照系,结合各市工业化发展水平,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4-2008年珠江三角洲的九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份额、竞争力份额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结构份额和竞争力份额方面,佛山、东莞、中山三市优势明显,广州、深圳两市竞争力份额为负,且负向影响较大;就三次产业结构而言,珠三角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其竞争力处于劣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所占比重仍然偏低;除珠海、江门、肇庆三市外,其余各市第三产业竞争力份额较高,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主,起到较大带动作用。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了珠三角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珠三角各城市2015年消费相关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影响城市消费适宜性的消费需求、供给水平、环境保障和消费维权等四个维度的指标权重,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消费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珠三角城市群消费适宜性综合指数排名前列的是深圳、广州、东莞。城市间在消费需求、供给水平、环境保障和消费维权方面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文章提出要加强适宜消费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政策与促进消费政策并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消费城市、推进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适宜消费城市群的协同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广州作为与北京、上海、深圳同类型的超大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枯竭、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仅要保证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注重城市质量的提升,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城市综合承载力上寻找广州城市发展的合理途径,引导城市科学、持续、协调发展.目前政府关注重点更多的在于规划,而且立意在于广州市区范围内.笔者认为,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广州要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为龙头、为引擎,着眼于整个珠三角城市群进行产业输出与布局及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层级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群内部整合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大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层级关系进行了分析。丈章认为,香港是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为次级城市,而其他城市为普通城市。随着CEPA的签订以及香港与深圳的不断融合,港深都市圈将起到更大的辐射作用,而广州与佛山不断融合形成的广佛都市圈,将成为辐射华南地区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孰占主导,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01—2020年中国沪深板块上市企业数据,通过份额移动法构建工具变量缓解反向因果问题,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进一步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都市圈,研究单个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就业和资产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同一城市群下不同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经济辐射模式呈现异质性,广州虹吸效应占主导,深圳和珠海溢出效应占主导,其中深圳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2017年11个重要节点城市的行业数据,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分行业区位熵以及城市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各城市间的经济总量差距很大,GDP增速参差不齐,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从区位熵的测算来看,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不同城市不同产业的优势行业不尽相同;从整体关联度测算来看,关中平原城市群除西安之外,各城市整体上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因此,要对区域产业功能进行定位,并根据区域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重要平台加快各个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健全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人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
新疆绿洲城市综合规模与基础设施灰色关联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兵 《经济地理》2012,32(4):77-82,89
通过构建新疆城市综合规模与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新疆22个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规模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发现:①1997—2007年新疆基础设施与城市综合规模平均灰色关联度大于0.59。有较强关联度城市分布在北疆和东疆,在时间分布上,灰色关联度缓慢上升,上升幅度小。②基础设施对城市综合规模灰色响应值差异较大,通讯设施和能源设施具有较强绝对灰色响应,交通设施和环境设施具有较强相对灰色响应。在空间分布上,22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灰色响应最小值基本一致,稳定在0.5左右,但灰色响应最大值具有较大差异。在时间上,不同基础设施对城市综合规模灰色响应分别属于下降型、平稳型、上升型。③基础设施对综合城市规模的灰色影响明显。在绝对灰色影响中,对经济规模影响最大。在灰色影响中,对建成区规模影响最大。空间分布上,对经济规模有绝对灰色影响最大值城市占总数的45.5%,在相对灰色影响中,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的城市占总数的31.8%;基础设施对城市综合规模灰色影响以上升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刘夫亮 《现代经济信息》2011,(14):264-265,268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以经济发展指标GDP和环境污染指标废气、废水排放量为参考序列,以相关产业和行业的经济数据为比较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上海现有产业或行业结构初步适应了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且受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平稳性不足,同时部分产业或行业仍对环境的污染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区域经济空间联系为背景,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索研究城市群物流需求规模空间分布测度方法。通过计算城市各产业与物流需求的关联度,测度各产业物流需求关联量(当量值),结合城市群空间分布结构,分析物流需求规模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检验了该测度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DEA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协整耦合关联度,对我国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和竞争力提升的关联以及两类产业的耦合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以及珠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与本区域的制造业集聚显著正相关;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本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其增值贡献较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耦合关联,但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耦合结果显著性的非对称差异,且长三角区域的该方面差异表现略大。  相似文献   

12.
左连村  贾宁 《经济前沿》2012,3(6):12-27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行政单元为样本,借鉴产业集聚的度量指标和模型,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正逐渐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地区层面动态集聚与局部扩散并存,而行业层面的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由相对不均衡向相对均衡转变的态势。同时,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尚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区专业化分工不足、行业发展层次较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及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应主要从加快促进与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创新体系和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区域创新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潜力,并采用一步法的创新非效率模型分析了影响创新潜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创新阻力的减少,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差距逐渐缩小;相比于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拥有更大的创新潜力。同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为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开放,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工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5.
陈红霞  吴姝雅 《经济地理》2020,40(4):110-118
文章基于六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内十大细分行业,选取709家企业,利用其5420个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差异性角度解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都市圈的城市网络结构,并比较中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是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都市圈结构的支撑作用不同,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力"和"选择性"也强化了都市圈城市网络的结构性差异。依据城市节点特征,以及传统和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网络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分别属于单中心成长型、多中心稳健型和双中心超前型城市网络,进一步地,节点连通水平由高至低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几乎所有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长三角城市网络均占相对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分别在IT,设计和广告行业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陈莉  陈凤桂  张虹鸥 《经济地理》2012,32(9):91-96,113
在总结国内外对空间相互作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SSM空间模型,以珠三角九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考察1995—2009年珠三角各市制造业发展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95—2009年,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积极转为消极,制造业竞争力从优势地位演变为劣势地位;广州与中山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消极转为积极,但广州没能利用邻近区域制造业发展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相对其邻近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演变为空间劣势地位;深圳与珠海的制造业发展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积极转为消极,但与邻近区域相比,两市的制造业竞争力由劣势地位演变为优势地位;江门与肇庆受邻近区域的影响由消极转为积极,与广州一样,两市没能利用邻近区域制造业发展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与邻近区域相比,其制造业竞争力仍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状况,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区位熵、相关多样化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三大产业及19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常态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所受影响最大,但产业结构依旧保持稳定良好;京津冀、辽中南、关中城市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峡西岸、长江中游、川渝城市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出现停滞,产业分工水平开始倒退。  相似文献   

18.
新城市主义的城市网络作为城市关系研究的新范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珠三角主要金融行业148家企业选址数据,借鉴城市联锁网络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网络发育特征及其形成的行业动因,进而探讨了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网络层级结构。保险业较之于银行业和证券业对于城市网络具有更大的贡献弹性。城市链接率与城市竞争力的弹性分析表明,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竞争力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机遇,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经济迅速崛起,"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一度闻名遐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面对日益剧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和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转型问题亦倍受关注。本文聚焦于当前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现实压力,运用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总结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试图提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进程中长三角区域城市功能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渺希 《经济地理》2012,32(3):50-56
首先以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为基础梳理了全球化中核心—外围之间的不均衡理论,并结合全球城市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总结了地域功能分布的基本模式;其次,研究从区位商、职能强度、产业异同性等方面进行计算,对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功能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研究发现:从1996—2005年,长三角区域形成了以上海为主要核心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城市,邻近上海的苏州、无锡成为技术密集产业集聚的城市,南京、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也具有较高产业价值区段的职能,这6个城市成为了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地域;其余的城市为附加价值较低的外围区域,也是城市功能趋于非结构化的同质化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