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波普对科学哲学的贡献集中到一点,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前人虽有涉及但没有提得这样明确的问题,即他在<科学发现的逻辑>的序言里写道的:"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的增长最好莫过于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我们称知识增长问题为"波普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刊从这一期起,重开“科学观察”栏目,首先推出陈方正博士撰写的科学哲学系列文章。敬请读者垂注。 我初次接触科学哲学大约是80年代读到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发现之结构》,此书提出典范…radigm)的概念,影响极大,可说是风靡一时,被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甚至不少科学家奉为圭执 可是我一口气读完之后却感到极度不舒服,当时亦没有多在意即随手抛开。其后又读到了波普(Karl Pop-per)在20年代所提出来的所谓“证伪说”,那就更有名了,几乎可说已普遍被接受为科学哲学的基础,而且他和许多第一流科学家诸如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诨等有往还,他们无疑也知道甚至可能接受这一观念。然而,在我看来,波普的这个所谓科学进步之逻辑,显然也是错误的,而其中道理并没有多大奥妙,稍有科学基础的人都可以明白。 因此,开始写这组文章时,很自然地我就选择了科学哲学作为主题,并且以否定波普与库恩的理论作为开端,其后又伸展到与科学相关的种种思考,例如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生物进化的意义等问题上去。这组文章我一反平素习惯,写得很快,很轻松,任由思绪牵动笔端沿着其实也已经走过的途径前进,漫游了许多领域。这一经验使我悟到,学术本身有时的确是会窒碍新  相似文献   

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三农”理论创新具有科学深邃、系统完备的逻辑理路。一是理论逻辑,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基本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文化逻辑,在于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三是历史逻辑,在于对中国及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与借鉴;四是现实逻辑,在于对“新三农”问题的化解和回应;五是实践逻辑,在于对“三农”实践创新的指引和领航。通过以上“五重逻辑”审视习近平“三农”理论创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增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自觉自信。  相似文献   

4.
机会研究是创业研究的热点,研究争论主要集中在创业机会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持发现观和创造观的学者各执己见。建构主义思想源自社会科学领域,是创业研究的新视角。效果逻辑理论是近年来创业决策理论的热点,在分别对建构主义思想及效果逻辑理论视角下的机会观进行分析后发现,建构主义创业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的机会观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存在内在一致性。在对建构主义创业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的创业机会观进行内在性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两种理论关于机会创造路径观点的一致性,探讨创业者在机会创造行为方面的共性和合理性,并构建新的机会创造路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5.
“事实上,西方说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生活,内在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而中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他们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这个新领域,有助于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一全景式观照。坚持科学发展的梯度性,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党的一个重要战略。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在于从发展梯度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研究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关注科学发展的中间过程状态,论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必然逻辑,探索科学发展过程的创造性和谐,为科学发展的未来阶段提供理论支持。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反贫困”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以“重效益”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阶段、以“讲和谐”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7.
观察与理论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古老而年轻的话题,无话是古典经验主义的朴素观察论,逻辑经验主义的观察中立说,N·R·汉森提出的“观察渗透理论”,还是历史主义学派提出的“理论决定观察”,以及新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夏皮尔主张“观察与理论双向渗透”的观点,都缺乏辩证的哲学思考,只有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解和科学说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娜  罗玉辉 《财经科学》2023,(11):81-92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在于科学驾驭资本,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源及自我扬弃”中探寻资本的奥秘,包括“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文明面”与“资本消极面”、资本的“过去式”与资本的“未来式”;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运用“资本”的实践,即“节制资本—运用资本—驾驭资本”的三大历史阶段,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打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全面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并科学驾驭资本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驾驭资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一批专家对政府的交通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给当时奋发向上的市民提供了社会舆论支持,同时他们自己又在更高的舞台上表演。他们在“是否采纳铁路作为交通工具”、“大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给政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由此创造了学者政治的模式。专家们并不谋求直接在政治上发展,而是把自己看成超党派的公众的良心;而政府听取他们的意见,则体现了政府尊重科学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美学本体论问题颇为特殊,其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而是植根于“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之中。从西方美学思想史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大体上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也即经由以“美在客观”说和“美在主观”说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科学认识论的“美在主客观统一”说。美学本体论之所以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逻辑起点,主要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