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碳金融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莉  李博 《经济学家》2012,(6):45-52
构建以碳金融为主导的金融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实际碳排放量、碳排放配额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升级有着重要相关关系。因此,我国需要利用碳金融体系和机制的架构,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碳金融交易平台、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创新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等,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和低碳产业的兴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的难点及解决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学的高度把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放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次,从碳金融环境体系、碳金融调控体系、碳金融监管体系、碳金融组织体系、碳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业务体系和碳金融工具体系7个子系统来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争取国际碳交易定价的主动权和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参与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减少碳排放量是解决气候变暖有效地措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低碳经济的推行和发展离不开碳金融的支撑,如何规划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与制度是发展碳金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气候变暖、雾霾天气、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注点。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背景下金融创新的产物,将低碳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低碳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构建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碳金融,既是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又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全球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碳排放问题,发达国家正在考虑通过对不实施减排的国家征收碳关税。从碳关税提出的背景出发,阐述低碳经济背景下碳关税壁垒的相关特征,运用局部均衡法分析碳关税对我国整体的影响,同时也运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不同的碳关税对我国工业品出口影响的程度。通过分析发现碳关税的征收将对我国经济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建议我国企业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加快研究和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碳金融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在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推动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在简要分析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对我国构建和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启示与借鉴,旨在推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贡献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高效的碳金融交易体系,将有效地促进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提升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效率、完善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促进中国碳金融体系与世界接轨,推进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创新。本文基于金融效率理论和评价指标,对碳金融交易体系效率进行界定并构建了碳金融交易体系效率评价指标。利用1997—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中国碳金融交易体系效率进行了量化评估,发现无论从储蓄动员能力指标还是碳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结果均指出现阶段中国碳金融交易体系缺乏宏观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论文旨在从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2004—2019年省级数据测算低碳经济增长指数,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低碳经济增长。(2)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研发溢出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渠道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能源结构效应更有助于低碳模式塑造。(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影响,东部地区的低碳水平更为显著。因此,要充分把握产业协同集聚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渠道,通过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速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碳金融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全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备优质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转变区内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来支撑。因此,探寻碳金融发展路径,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能源丰富,长期以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发展低碳经济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发展碳金融是必经之路。文章分析了低碳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碳金融现状,探讨了西部地区碳金融发展的成效及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进行碳审计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目前我国的碳审计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十分缺乏,建立完善的碳审计体系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的碳审计现状,提出了目前我国碳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低碳经济正悄然地兴起。现代会计在面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时作出了调整和应对。为了促进碳会计实务发展,构建一套完整的碳会计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仔细分析了碳会计涵义、目标及其内容,并对碳会计体系进行了尝试性构建,旨在为我国企业碳会计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经济发展中的高碳化特征仍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已经逐渐出现“碳锁定”问题。“碳锁定”源自技术锁定、组织锁定、产业锁定、制度锁定、社会锁定等,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强化、共同演化,形成了具有超稳定性的碳基技术—经济—社会系统。打破“碳锁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建立“碳解锁”治理体系。该体系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政府扮演着政策制定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二是系统性,即建立纵向政策和横向政策交错形成的政策网络;三是演化性,即通过选择性环境管理、战略缝隙管理和系统转型管理等推动宏观社会环境、碳基技术系统与缝隙创新的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一种将产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标识出来的方法——碳标签,直接影响需求端和供给端,转变大众的消费模式,形成低碳生活的新工具。对国际碳标签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的碳标签制度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的支持与创新,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和支持低碳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了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明了"碳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含义,分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问题所在进行了思考,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是北京进入后工业社会、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完善低碳市场机制的重要机遇期.低碳发展带来的全球交流和合作是当前国际合作的一个热点.要积极推进首都北京低碳发展的国际合作,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北京市民履行植树义务可购买碳汇,有利于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建立.碳金融将成为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要积极构建北京市碳金融体系,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鼓励创新,借助低碳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要学习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诚信社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义工与"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提升首都北京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碳金融市场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对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正在积极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顺应时代的潮流,也在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本文介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碳会计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本文对碳会计的概念与内容、碳会计的经济理论基础、碳会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以及碳会计的确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各地持续的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而且时刻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企业的碳排放和碳信息披露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相关利益者群体以及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从雾霾天气谈起,基于CDP的调查样本分析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而对我国企业碳减排及碳信息披露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