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产品服务的可持续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发展新阶段,它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能有效克服绿色设计的技术局限性,代表了绿色设计的发展方向。将基于产品回收的绿色设计与基于产品服务系统的可持续设计相比较,可以得出两者在动力层面、伦理层面、技术层面皆显示出较大分别。基于产品服务系统的可持续设计以服务经济为依托,将社会—文化维度包含在内,真正实现了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越发稀少的自然资源,人类试图利用设计来建立持续有效、生态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理念等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当前学术界对相关设计思潮的提法和解读不同,但内涵大体相仿,即简单地将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概念等同起来。事实上,从绿色设计到生态设计再到可持续设计,每一个阶段性理论都体现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升华,以更为尊重自然的态度来理解人在自然界扮演的角色。文章从文献学维度,以时间的纵向发展脉络为线索,审视并梳理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演变过程和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3.
绿色设计原指保护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一种设计理念。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绿色设计不断经历更新与延伸,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消费者需求等各方面考量纳入设计的视野,从对生态的关注拓展为综合把握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动态平衡关系的系统性设计方法,走向可持续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营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社会是今天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和要求,并倡导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引入并结合生态理念和系统性思维方法的演进路径,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生态理念与可持续设计思想的关联,探索其中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主导性逻辑,提出从单体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趋势,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分析可持续转型趋势和创新设计需求,尝试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思路和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设计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探讨基于我国国情下可持续设计参与“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路径,“2021绿色发展与生态设计泉州高端论坛”于2021年7月24日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论文立足于会议研讨内容,梳理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可持续设计在能源转型、经济转型和后疫情时代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总结并提出了面对改善、解决不同社会问题的可持续设计战略和实施路径,提出了可持续设计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方向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美丽中国建设要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逐渐展开,其中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设计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来说是重要的构成要素。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包装设计致力于实现包装材料的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尽量选用清洁生产机制生产出包装材料。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包装设计试图在包装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包装设计基于包装产品的全生命过程的测量与优化而逐步实现绿色化进程。基于技术与原则的绿色包装设计立足于技术标准与原则设立,进而在现实层面贯彻绿色理念。基于美学原理的绿色包装设计整合美学理念于绿色包装之中,为美丽中国增加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产品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理念是环境保护概念下促进制造业和产品生产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态文明警醒于后工业时代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环境困境,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中提出的产品生态设计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生态观念所包含的绿色设计领域,是在结合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条件下提出的绿色产品概念诉求,它在更高意义上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逐步成为生态观念下生产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进入了以“保护自然、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时代。在此环境的影响下,绿色包装逐渐成为包装行业的主流。辽宁省城市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包装也应符合绿色包装理念,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从包装的再利用设计、包装材料天然化、包装视觉设计绿色化、开发绿色包装结构和包装减量化等几方面对绿色包装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标志了人类发展观和价值目标的重大转变,但是可持续发展只是关于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是关于发展的重大方向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并没有对具体的技术创新成果给予评判.而生态化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则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技术创新的价值目标,是以是否符合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的要求作为判定一项具体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准则,为具体的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将会从微观层次和实践层面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施工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或技术,它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它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产业,包装产业必须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走绿色包装之路。依据低碳经济理论,阐述了绿色包装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分别从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及消费者方面提出了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一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综述道路绿地对城市整体环境的影响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园林与生态安全园林的概念,总结了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及生态作用,从植物景观、开放空间、种群多样性、可持续设计几方面论述了城市道路绿地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并提出相应对策。生态安全园林的建设是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这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需求,也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谷燕 《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64-265
现代产品的包装功能不仅是保护、装饰商品,也是产品价值的体现。商品的包装设计成为产品研发的重专组成部分。现代设计审美价值由于其自身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决定了设计师在进智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进行综合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考虑,这对产品设计审美价值的判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推行绿色施工的初期阶段。为了正确把握绿色施工,促进其发展,我们需要就绿色施工的内涵、作用、要求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辨析了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施工的概念,分析了绿色施工对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就推进绿色施工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绿色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联结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促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但是,绿色产品开发技术的日趋成熟,不再是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绿色设计就能够完成的简单问题,而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方面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文章从上述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绿色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借助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定量地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综合相互影响程度,找出了制约绿色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为绿色产品开发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十九大会议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趋于成熟。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也引入了绿色发展的 理念,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发 展模式必然要从高速化的发展转向高质量化发展。融合绿色发 展理念提出了“绿色绿地”的概念,即在绿地建设与维护的全 寿命周期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节约型为出发 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及低碳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动 态适应性及韧性为发展愿景,在绿色管控的方式下保护、营 造、修复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人们提供 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打造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 持续绿地。从人、生态系统、生境、地域、城市韧性5个维度 阐述了“绿色绿地”的内涵,通过“绿色绿地”与“生态绿 地”“低碳绿地”“节约型绿地”等相关绿地概念的辨析,总 结了“绿色绿地”的生态性、节约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 等特点,初步提出了“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 “绿色绿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