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引入旅游地游客量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两个旅游学参量,构建了基于不同参量状态下的旅游地游客量量测公式;这些公式与不同的回归方程相对应,给回归方程式中的常数以明确的旅游学意义。该模型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并与其数学表达式——kgistic曲线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尝试探寻旅游地游客量预测模型新方法。文后以贵州省国内游客量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与实际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发展具有生命周期规律.文章以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利用河北省沿海三市旅游接待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对河北省沿海地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沿海地区国内旅游开始进入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巩固阶段,入境旅游发展进入衰退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旅游地游客量的预测研究,本文先构建基于旅游学基础的理论公式,再运用相应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预测旅游地未来游客量变化趋势.在研究中引入游客量增长"速度"和"加速度"概念以及其他相关变量,构建了旅游地游客量的理论模型,赋予模型中各常数项以旅游学涵义及模型运用条件,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探寻旅游地游客量最大值及到达时间的预测问题,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沙漠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变研究——以巴丹吉林沙漠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尹郑刚 《经济地理》2011,(6):1042-1046
旅游地生命周期是旅游地演变的基本规律,在国内关于沙漠旅游区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的生命周期演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基于历年游客人数,利用拟合度最优的模型预测了2011—2013年的游客量。研究认为:现在其处于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建议下一阶段的工作为丰富旅游项目,改善设施,扩大宣传,使景区向发展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旅游地所能提供的旅游产品并不是无限的和永久的,而应将其视为一类有限的、并可能是不可更新的资源,旅游目的地城市,它们的旅游发展都需要维持或增进区域旅游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的来源就是其自身所能提供的各种旅游产品的发展。为了防止旅游地的衰落,一个城市旅游地必须为延长各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作种种努力,或者提早进行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旅游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步入复兴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麻学锋 《经济师》2008,(6):242-243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由低端向高端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整个旅游业急需转型,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其中旅游人才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人才需求预测的研究较多,但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还未展开。文章依据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建构旅游人才的需求模型,以期在旅游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需求的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旅游政策演变及趋势展望———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政策是欠发达地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调控旅游产业运行的主要手段。虽有不少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政策进行研究,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政策研究缺乏动态性、针对性和代表性。本文以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为例,在制度变迁理论的指导下,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发展阶段为线索,从旅游政策发展演变与旅游地发展演变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对贵州旅游政策外事接待、经济优先、协调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在对各阶段政策效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发展大会、“多彩贵州”形象推广、“两赛一会”模式、乡村旅游和四位一体等成功经验、分析主要存在旅游政策缺乏动态性、持续性、方向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缺乏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和旅游业研发政策力度支持较弱等问题,探讨了贵州旅游政策目标、机制体制、市场、产品、空间布局政策体系以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产业政策实施重点等演变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8.
偏远型旅游地开发对应谱分析——以湖南省桂东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远型旅游地存在区位偏远、地形阻隔偏远与综合偏远三种基本类型,其特点有资源品级差异大,原生态色彩强;远离客源市场,市场进入难度大;旅游成本高,开发偏难.文章从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与道路设计三个维度构建偏远型旅游地开发对应谱体系,即对应于三类产品:垄断性产品、效益性产品、公费性产品;四类市场:自驾车市场、教育市场、公费市场、奖励市场;道路设计三化:景观化、多样化、体验化.最后以湖南省桂东县旅游业的发展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石林、元谋土林、陆良彩色沙林、元江彩色膏林并称为云南“四林”。云南四林均属林柱状旅游景观,但由于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因素不一,云南“四林”所处的旅游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相关数据表明,石林属稳定发展阶段,沙林属快速成长阶段,土林属重振阶段,膏林属探查阶段。本文针对云南“四林”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生命周期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彤 《经济地理》2007,27(3):496-501
从早期的山区到2004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广东丹霞山的旅游发展实现了由不为人知到全球知名的变化,借助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丹霞山旅游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和特征界定,认为民间、政府、专家、企业等开发主体在丹霞山的成功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作用机制对其他旅游景区具有值得借鉴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美  田成诗 《经济地理》2002,22(2):179-183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连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大连市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废水排放量大,近海海域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大连市未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地区综合实力的ANN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利华 《经济地理》2003,23(1):9-11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可行的。针对地区综合实力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1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泰来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资源流动及系统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该县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保护本地可更新资源、提高能值反馈率、提高科技含量等相关对策,为泰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世泰  孙峰华 《经济地理》2006,26(5):815-818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断趋于多元化。文章分析了其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以此来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建立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并以烟台市为例作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围绕动力机制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落后,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执政成本等原因,往往会出现人均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过快,财政收支差额日益扩大,靠中央转移支付来弥补的现象。其最优财政支出规模应当是多少才合适呢?本文以新疆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此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