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陕西省为例分析中国区域农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变化趋势与原因,进一步缩小农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后,财产性收入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其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促进农民财富积累的明智选择。然而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较少,与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相差较大,且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途径单一。原因主要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农村的投资环境差、投资渠道少。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加强对农民的市场风险教育。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着力改善民生,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深入调研,与四川、云南、宁夏、新疆农民收入状况,以及土地资源、主要农产品占有量、劳动力资源和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的系统比较,多角度剖析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提出促进陕西省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着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改进惠农支农补贴方式,进一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源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本在农民增收中的根本性作用;着力发展非农产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民增收质量;着力培育农村市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空间;着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水平;着力探索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着力探索制定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相似文献   

4.
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阈限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广大的低收入群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在改善民生之举。因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原因,当前我国农民财产存量"源"缺失,财产性收入"流量"路径单一而狭窄。如何使农民拥有财产及财产性收入?政策的设计应着力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和农民素质,增加农民财产性生产要素拥有量,并扫除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5.
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国经济转型大局中的重要任务,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占农民收入的比例非常小。文章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法,着重点分析了四川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以及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比较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近年来我国农村开展的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财产性收入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追溯了“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演变,剖析了农村土地权利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认为当前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多样化,土地流转收益、房租和集体资产股份分红等收入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三权” 分置改革的推进和完善,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出现渠道更为多元、资源禀赋依赖加大、征地补偿收入降低、收入分化进一步加剧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极低。农民财产性收入低的原因在于农民的财产权利缺失和财产权利不完整,对自己的财产缺乏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必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客观要求。赋予农民农村集体土地的成员所有权,赋予农民住房的完整产权,实现农民财产的自主流转和市场化交易,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8.
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提高,但其中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总量小、占比低的情况比较突出。因此,对现阶段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河南省实际对如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出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鹏 《广东经济》2009,(4):27-3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之后,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一直以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广东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调查显示,2007年广东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13元,占纯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5.6%,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居民家庭收入中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农村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正>若耕地实现流转,保守估计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人均约47.3万元;若宅基地实现流转,保守估计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人均约2.3万元;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流转,保守估计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人均约42.1万元。土地改革力度增强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看.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增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成为土改最重要的目标。(见表1)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2012年《甘肃省发展年鉴》等统计资料,以欠发达地区甘肃省为例,对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相关性予以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城市化提升速度较快,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量逐年显著增加,但与人均GDP增速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相比增速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甘肃省城市化率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负相关,与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正相关,与转移性收入不完全相关。为此各级政府要在优化农业结构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科技立体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效应,提供农民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推行落实"四补贴"政策,开辟更多的投资理财渠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断促进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收入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经济良性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城乡差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收入、财产和财产性收入是一种互动关系,如何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虽然农民要获得财产性收入会存在着一些障碍,但本文认为,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改革税制等办法,对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财产性收入"这一概念,而且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体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求。"财产性收入"及其重大战略意义所谓财产性收入,是指城乡居民除劳动获取工薪收入外,还拥有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一般讲,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  相似文献   

14.
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土地产权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致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难以确保和增加。因此,要以土地产权清晰为着眼点,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土地财产性收入,指土地被国家征用后或土地经营使用权经流转后而得到的相应补偿和收益。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采用市场机制配置农村建设用地,实现其权益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起积极作用。文章基于成都市郫都区实践,分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以及入市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表明:(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显化并增值,在此过程中,政府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的方式获得收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凭借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获得土地收益,并以2∶8的比例在农民个人和集体之间分配,成为农民个人及集体的土地财产性收益;(2)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民获得"租金(现金分红)、股金、薪金和公益金",即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入市当年农民人均直接获取土地财产性收益2 086元;(3)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助推农民增收存在存量土地资源不够多、制度不够全等制约因素,需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供给,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后,财产性收入开始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焦点.针对四川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着重对造成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望以此对如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角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增加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来,对财产性收入的考察日益受到重视。核心的问题是,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的增加会扩大还是缩小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财产性收入的本质是社会劳动剩余,其分配的主要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因此,居民之间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必然导致其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同,而财产性收入又具有较强的马太效应,所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不能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反而会使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度障碍及其化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文烂 《技术经济》2010,29(12):113-116
本文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度障碍,指出农民缺乏财产性收入并不是因为农民家庭没有财产,而是因为农民家庭所拥有的财产缺乏合法所有权制度的保障,这使得农民家庭拥有的资源是一种僵化资产,无法转化为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本。因此,解决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起一种能够将农民拥有的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所有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孙海东 《江南论坛》2013,(12):27-28
财产性增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一个好的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家庭抗御社会风险、稳定生活水准的有效力量,对确保社会安定和民生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美国,普通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高达40%,财产收入与就业薪金、国家福利一起构成美国普通家庭经济的三大基本支柱。无锡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然近年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但其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还不甚明显,释放巨大增收潜力还面临很多困难,加快农民财产增收还有很多工作迫切要做。  相似文献   

20.
贾步云 《生产力研究》2013,(10):102-106
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全省农民纯收入在总量、结构、增速和发展水平上都实现了新的跨越,但由于受到生产费用增加、城镇化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服务不足、农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实现翻番目标仍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文章建议,一是严格控制增加农业生产费用,加大农资补贴力度,壮大特色农业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劳务中介组织,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建立土地托管合作社,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土地银行"试点,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四是扩大补贴范围,上调补贴标准,完善社保制度,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五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