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计与国有资产管理紧密相关,对会计工作的不重视,必然导致国有资产运营能力的低下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遏制国有资产流失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提供全面、系统、周到的会计服务,是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完善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营造重视会计工作的氛围,加快会计监管体系建设,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环境;并建立会计委派制度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依法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其关键在于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涵,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法制化,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立法。  相似文献   

3.
建立国有资本运营体系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 ,针对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应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基层运营企业等三个层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几个问题万小丽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巩固与壮大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中心任务。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新型管理体制的逐步建立,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5.
丁玉芳 《经济师》2010,(9):250-250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才能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从建立"五个机制"入手,即建立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机制,建立清查登记管理机制,建立运用环节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现阶段铁路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科学、权责不明确,国有资产评估制度有待完完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在铁路企业资产管理中建立科学有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并严格执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监督,努力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等完善铁路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卿涛 《财经科学》2000,(6):111-113
国家如何管理国有资产,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多头领导,效益低下等弊端,在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长期试验与探索中,有成功的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立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由国有资本管理、服务、监督三大内容构成的营运体系,建立国有资产代表选派和考核制度,建立多种类型的国有资  相似文献   

8.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实物管理的关键是建立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实物核算体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资源性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实物登记制度是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建立完整、系统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登记制度,才能以此为指导,了解当前国有资源的存量分布情况及流量变化情况。实物登记制度有助于保证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完整,实行实物登记制度以后,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了实物依据,有利于明确经济责任,使企业在开采利用各种资源时根据数量、品质付费,可以杜绝一些小企业和低效率企业对资源的滥采行为,保证资源性国有资产实物的安全和完整。总之,实物登记制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军队为了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而设置的一整套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职能和权、责、利关系的划分.以及制定的管理制度和采取的管理方法的总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所有制在军队系统的具体实现形式。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选择。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现存的体制弊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体制,从而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合理形式和有效途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制,改变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主体模糊、产权变动中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国有资产效益低下的状况。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要尽快确立符…  相似文献   

12.
完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运营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加颖 《经济师》2009,(12):291-291
文章综述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及其产权运营手段,并提出了中央层面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至今仍未完善的问题,主张应从国家层次着手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完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11)
在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实施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高校国有资产领域的"放管服"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放管服"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探索从标准监管、内控监管、机构监管这三方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并提出应建立大数据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注重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日常审计,以充分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中"放管服"功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行政性国有资产具有通用性、可比较性、相对固定性和非营利性。我国建立行政性资产管理体制,需要加快修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配备标准,在"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体制框架下,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资产管理体制;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增量管理与存量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行政性资产处置管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全部上缴财政。  相似文献   

15.
<正>陈焕友同志在全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在谈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时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国有资产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运营职能分离的有效途径.加快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目前的主要方式是,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直接委托大企业、大集团公司,行使运作国有资产的职能,相应建立企业监事会,加强对资产运营的监督.”这是我省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对加快实现全省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对近几年我国各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一些成功经验的总结,也为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国有资产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对国人企业的管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宋靖 《经济师》2004,(2):79-80
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当务之急是通过改革 ,确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国资委 )与国有资产所在企业之间的关系 ,让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真正到位 ,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主体的所有者权能 ,建立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配套的企业制度和外部环境 ,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产权化管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就是要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合理有效的资产管理考核体系,以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20.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意识淡薄、重金轻物现象严重。资产存量不清、账账、账实不符,管理制度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现象严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分散,国有资产浪费严重,流失问题突出,资产管理队伍与资产管理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对策;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理顺关系,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加强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深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提高资产使用效能;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