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强  郭白滢 《发展研究》2013,(12):18-25
本文利用1978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能源消费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且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短期内,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到煤炭消费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长期内,城市化率和煤炭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并且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大于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的贡献率具有持续拉动作用,而相反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对城市化贡献率的影响不明显.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结论以及实现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使用1986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应用Antweiler等人关于贸易开放度与环境的计量模型,结合贸易自由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我国贸易自由化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数据中,贸易自由化增加了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并降低了我国的能源密度。  相似文献   

3.
刘江华  邵帅  姜欣 《财经研究》2015,41(2):111-122
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实现能源总量控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文章试图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来揭示城市化发展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现实.基于62个国家和中国30个省份的混合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框架下,就国际和国内的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考察,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现实来看,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关系,这意味着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着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而且,中国的能源消费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要远大于国际水平.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无法同时实现城市化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双重目标,只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式来协调这一“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4.
构建Tapio脱钩分解模型,探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能源消费整体关系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内部渠道对能源消费具体作用形式。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与能源消费增长之间基本存在弱脱钩关系,ODI技术效应和ODI结构效应主要抑制能源消费增加,ODI规模效应促进能源消费增长。建议继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的同时更加重视节能核心技术的获取,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节能减排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ARCH类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的波动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不具备自我稳定机制,其波动性存在非对称现象,正向冲击能够增加能源消费增长率的波动性,而负向冲击则能降低能源消费的波动性,且波动性对增长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天津市城市化质量指数进行了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并运用VAR模型对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质量之间进行了动态关系分析,结论显示城市化质量、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短期内有利于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但长期则会阻碍城市化质量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耀彬 《财经研究》2007,33(11):72-81
文章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和协整分析来实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并利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测算出城市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变动的贡献份额。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联系,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这种长期均衡的短期纠正力量并不很强;现阶段城市化对我国能源需求的贡献作用尚比较小,而且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建立有助于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推进模式是中国降低能耗的根本路径选择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能源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应该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文章在杰文斯悖论的基础上,构建IPAT模型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的反弹效应,利用GARCH(1,1)考察我国在1980—2014年能源消费增长与能源强度、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解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增加是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因素,反弹效应的存在使得尽管能源效率提高,能源强度下降,但能源消费总量仍然不断增加,经济增长及其分解因素最终消费与投资、进出口贸易都增加了能源消费量。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仅仅依靠技术进步还不够,还需要能源价格、税收政策等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9.
王亮  赵涛 《技术经济》2013,(11):99-104
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1980—2009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冲击效应和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可再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受其他变量的冲击均表现为正效应;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冲击对碳排放的影响微弱,而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强而持续,且前期波动剧烈但后期平稳;受碳排放的影响,可再生能源消费的累积冲击效应为负,而且正负冲击效应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城市化对全社会就业总量、城镇就业量和乡村就业量的长期影响效应及动态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与各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城市化无论对我国就业还是对城乡就业均存在正向效应,但对城镇就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对乡村就业及全社会就业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化对就业的中短期影响效应与长期影响效应不一致;在中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程度相对长期而言要较弱,而对全社会就业和乡村就业不仅不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并就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我国就业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大。能源消费在三次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1978-2008年度的数据,采用协调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协整关系。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而第三产业则相反,其短期效应为-0.653041,长期效应为0.601860。第一、第三产业是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而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费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不断推进,能源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联性的研究是预测我国能源消费及需求并制定和实施能源政策的重要依据,进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以变结构协整的视角,设定虚拟变量,对1953-2011年的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实际GDP数据进行变结构协整分析,认为1960年是结构突变点,进一步建立考虑突变点的回归模型,并与不考虑变结构的协整分析结论作对比,得出结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关联性,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考虑变结构的协整分析结果优于不考虑变结构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运用2000年~ 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城市化与农村消费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通过收入结构与消费结构分解,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收入效应及示范效应进行衡量.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确实对农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提升效应更明显;城市化对农村消费的收入效应主要通过工资收入渠道起作用;城市化进程中的示范效应主要通过非刚性消费品拉动农村消费增长.最后,笔者从实证结果出发,提出促进农村平均消费水平上升的城市化渠道的深层次含义,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我国1998~2010年工业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增加值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各个工业能源消费对工业值的影响程度不同。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十大行业板块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不同行业板块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在方向和影响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板块流动性对来自自身的冲击反应最为强烈;能源、材料、工业、金融、电信服务等行业板块流动性变化对其他板块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公用事业等板块流动性变化对其他板块流动性具有显著溢出效应,但在方向上存在差异;可选消费对电信服务,日常消费对能源、材料、工业和电信,医疗保险对能源、日常消费,公用事业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均未呈现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强度、收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工业化、城市化对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大于收入与城市化,只有收入增长到能抵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时,三者的联合效应才会使能源强度降低.从政策角度看,降低能源强度,不能仅依靠提高收入的经济政策,而重点在提升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相似文献   

17.
周笑非 《经济论坛》2012,(4):84-86,101
本文从定量角度,采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城市化与居民消费、投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化的需求潜力与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投资、消费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城市化是消费、投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短期内对消费和投资产生波动性影响且作用较小,但长期却能够通过需求累积效应促进消费扩大和投资增长.  相似文献   

18.
能源短缺的问题日渐突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一直是热点问题。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以1991~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存在着波动关系;从长期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的均衡稳定关系,并且经济增长能够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而反之则不然。国家政策增强能提升能源利用的创新能力和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利用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城市化是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对消费增长产生收入效应、示范效应、扩张与循环累积效应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需求增长。因此,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提高人口城市化率是增加我国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既是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能源资源"绑架了"经济发展的21世纪,新疆在现有能源生产能力水平下合理安排自有消费可以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借助于VAR模型分析新疆能源消费、能源生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不对称性、消费短缺条件下的能源出口、能源消费和生产缺乏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及消费市场初步形成等特征。提出建立"能源援疆"机制、刺激能源消费、借助科技研发发展低碳经济等方案将新疆建设成能源支撑性经济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