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区位商法分析和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37个县市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布局。根据研究结果,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应按照湖体农业核、滨湖控制开发农业圈、高效集约农业发展圈"一核两圈"进行布局。  相似文献   

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卫丽  李同昇 《经济地理》2011,31(1):123-128
随着西安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利用区位商法,对西安都市圈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西安都市圈各区县的优势产业。根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态势,对西安市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圈三带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构建与发展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保障空间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熵权法等方法,对2008—2012年重庆市各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进行了差异化评析,同时借助GIS软件平台绘制各个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在国土发展、农业、生态和保障空间开发利用处在不同的规模效益阶段,且"四维"国土空间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差异较大;2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四维"综合效率平均值达0.737,但各区县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3从分解效率对"四维"综合效率的贡献来看,农业和保障空间综合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提升的空间较大;4各区县应依据各自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构建差异化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案和开发利用管控策略,最大限度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4.
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熵权TOPSIS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2000—2013年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3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呈显著上升态势,大多数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显著提升,县域差距逐步缩小,各区县排名出现波动。(2)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均综合效率较高,县域差距逐年减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效率呈现先升后降态势,而规模效率则呈现出先降后升趋势,2005年后技术效率始终高于规模效率,主导着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效率。(3)2000—2013年榆林市"高—有效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格局呈现由北部单中心的格局向南北多中心格局演变。2000—2005年"高—无效型"区县最少,其空间格局出现由北向南转移规律。"低—有效型"区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西向东渐变的特征。"低—无效型"的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出现由东部、东北部多中心结构向以东部单中心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受水环境影响明显,而该区各县域水环境状况与其地势密切相关。从基于卫星数据的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高程信息,利用SPSS等软件对各县域的低平原指数(LPI)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率进行多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域的城镇化率与其低平原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抛物线型"相关。这种相关性揭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基于地形基础和水文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中部区域和外围区域低、边缘区域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自然烙印,更是未来生态经济区建设应该关注的核心领域。  相似文献   

6.
生态宜居度是目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密切关注的话题。论文通过归纳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安全保障度及生活便利度4个维度的25个基础指标,构建生态宜居度预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预测得到2016—2020年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指数数据,用熵权法对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得到下列结论:(1)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基本保持稳定,2016—2020年,西安市市区生态宜居度略有下降,而周边区县的生态宜居度略有上升,不同区县之间的生态宜居度差距略有扩大趋势;(2)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目前在空间上形成"核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在2016—2020年内有从未央区向长安区连线发展并向两翼辐射的趋势,空间分布布局上逐渐向"中间高,两翼低"演化;(3)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影响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为测度指标,利用HDI计算公式及ESDA方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65个区县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及空间关联分类。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中下水平,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市辖区向周边区县递减的分布特点;构成人类发展指数的三个指标中预期寿命指数和教育指数的区域差异较小,而GDP指数区域差异大;关中-天水各区县的人类发展指数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相关性,西安市的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等9个区县成为高-高聚集型区县的显著性聚集区,而天水市的张家川、清水县、秦安县和宝鸡市的陇县等6个区县成为低-低聚集型的最显著区域。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密云县农业生态经济分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密云县是密云水库水源、水质保护研究项目中的重点县,所以农业生态经济分区是在该县进行的基础研究之一。本文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了69个适合密云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乡为分类的基本单元,应用5种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密云县19个乡(镇)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的等级聚合分类。结果表明,离差平方和法分类效果最好。我们按此方法将全县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和4个生态经济亚区。并对每一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具体分析,为建立密云县最佳农业生态经济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拟水战略背景,以榆林市12个区县为研究区,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技术,通过构建时间序列的农业调整指数模型,对榆林市的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并对各县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榆林市2000—2014年各区县的农村人均虚拟水含量在时间上具有波动性,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榆林市2000—2014年各区县的农业生产优势度空间差异明显,时空变化显著,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各区县农业生产优势度的空间差异逐年缩小。(3)榆林市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分为合理型、过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4)榆林市北部农牧过渡区六县区水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旱作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农业和专业化草畜牧业,兼顾水土资源污染的防治;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六县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应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和林果产业,兼顾水土流失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高效生态农业在三峡库区建设和移民安置中的战略意义。从三峡库区实际出发,分析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难点、机遇和方向。指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给库区移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库区农业、环境、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能确保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和长治久安。并针对目前库区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库区农业高效生态化及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西江流域产业生态带是由西江沿江城市构成的带状的产业区域,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与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生态经济区。文章对西江产业生态带的主要产业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依据轴-节点发展模式理论,西江沿江产业生态区由西江下游产业生态带、郁江产业生态带两个大型产业生态带和南盘江产业生态带、北盘江产业生态带、桂江产业生态带、柳江产业生态带等四个小产业生态带所组成。各产业生态带分别形成以广州、南宁、昆明、安顺、桂林、柳州为中心的轴-节点的沿江经济辐射模式;西江沿江产业生态区以轴-节点辐射形成沿江的带状经济区域结构,这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区域类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志新  薛翘 《经济问题》2012,(4):126-129
黄河三角洲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优化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增强黄河三角洲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无论是利用相似系数、区位商和差异度指数分析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产业发展,还是通过结构差异度指数测算该区域产品生产,均可得出"差异度系数较低,产品相似度较高",即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显著。因此,转变地方政府观念,建立区域政府协调发展机构,推进区域企业一体化发展等措施将有助于黄河三角洲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从西部地区省份在我国特殊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以贵州省的息烽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的薄弱现状和息烽县所处的生态屏障的地位入手,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西部地区县域产业及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明确息烽县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确立了息烽县县域经济与产业规划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出了生态功能的优先考虑的地位,为西部省份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创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67个县、县级市、市辖区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综合经济实力因子、社会保障实力因子、居民收入因子、农业发展实力因子与生活质量因子5个因子,同时基于因子得分矩阵对67个县、县级市、市辖区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和工业生产规模的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农业发展实力因子跟社会保障因子的作用也不能够忽视。研究县域经济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客观可信,并且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生态工业园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载体,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分析国内外生态工业网络发展现状并实地调研广安市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之上,从核心企业的选择、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及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三方面,探讨广安生态产业园发展的生态工业网络构建方案,为构建生态产业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榆(林)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的重点发展经济区。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经济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化和空间布局特征与问题,指出经济区面临的发展困境是资源型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严重冲突。提出以动力多元化、集中式城市化、城镇与产业协同、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适度开化、集聚布局、保护生态”的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基本策略。以强化空间功能区规划的空间政策管理、加强城市一工矿区空间集约利用规划机制,优化城市化空间组织,作为空间布局规划的战略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 has applied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in accordance with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has promo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a subsystem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 i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cluster concept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 cluster will achieve eco-agriculture and interact with industrial cluster which forms eco-agriculture integration and composite industry 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new benign circulation eco-agricultur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basic principles of recycling of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 is focusing on the main systems operat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subsystems and its various factors, and will maintain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to ensure the recycl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agriculture in Yunnan has adjuste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the gross grain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s taken effective measures to vigorously improve land use and land productivity. Various ways of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other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rice no-tillage, cultivation of crop cultivation of the integrated control crop disease pests gras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ve tak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