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键共性技术具有显著的发展正外部性,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利用好该正外部性是促进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以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强化区域间经济联系促成共同富裕;二是通过加快完善区域间要素流通体系促成共同富裕;三是通过优化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促成共同富裕。区域间利益脱钩是制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部性增长的主要障碍,如先发达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发挥不充分、区域间的政府合作与竞争因素、区域间发展要素不均等、后发地区发展赶超陷阱等。为此,应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合作竞争、产业融合及支撑要素集约化,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区域统筹机制,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并进而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也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进而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与疏通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4.
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促进商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是中国实现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区域间贸易视角,考察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措施;究其作用机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够通过降低地区市场分割、改善地区资源错配程度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发展;在出口处于相对劣势的地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区域间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验证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政策效果,对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视角,构建了区际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对区域间生产要素、要素的主体、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环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网络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要素价值比较、价值互补和价值创新,由具有自适应性和自主决策能力的要素主体所构成的一个网络状的组织模式;网络随着时间而不断进化,受到内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来演化;提出了网络的微观和宏观特征度量指标.文章采取的网络分析方法既可以用来研究区域内部的生产要素流动,也可以用来研究区域间的流动,还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来研究全球化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6.
从有效配置产业要素的视角构建区域合作内生机制的动态模型,可以为区域合作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区域间产业要素的有效配置可以使国内区域的经济福利和效率得到改进。有效配置产业要素的区域合作内生机制均衡解,取决于区域间要素禀赋以及生产函数指数的变化,因此区域合作的有效均衡解是动态演变的。面对国内产业要素在空间分布的调整以及相对态势的不同,区域合作如果要保持有效配置的均衡,要么必须调整产业要素配置的相互关系,要么必须调整生产函数的指数,即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中国东西区域间发展差异是由要素内部积累及其在区域间流出流入造成的。而决定要素积累增长及其净流入或者净流出的是区际间不同的要素收益率 ,要素从收益率低的西部向收益率高的东部流动和集中。除了客观原因之外 ,西部要素积累和流入存在着上层建筑规模太大、观念体制转变滞后、西部资源及市场外围和东部加工工业中心区位分工、传统发展方式与自然承载力有限等陷阱。要使西部要素快速积累和流入 ,需要实行税收优惠、清理苛捐杂费 ,实施土地长期使用财产权制度 ,稳定和合理使用中央财政和各部门的转移支付 ,精简吃皇粮机构和人员的规模 ,选择符合西部区情、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各个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间也呈现巨大的差距。在对解释区域差距的要素决定论、结构决定论、地理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了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影响要素价格动态变化的因素分析,研究要素区域流动过程中要素价格动态变化及均衡,指出要素流动对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影响。新型区域关系实质上就是通过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区域之间合作、分工及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整体上的基本最优配置。区域开发主要是由要素的非均衡流动实现的,要根据要素流动的机制与路径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间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构造出区域间知识溢出的指标,度量了1990年~2007年间各省市来自毗邻省份的区域间知识溢出。采用索罗余值法估算出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即为广义技术进步,分析了我国区域间知识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章进一步对基于FDI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区域间R&D知识溢出、R&D强度、基础设施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检验了人力资本和技术差距因素影响知识溢出吸收的技术进步效应。  相似文献   

11.
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但其价值归属模糊、跨区域即时交易的特征对我国现行税收分配格局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从增值税的角度,利用2007年至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区域横向税收分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扩大了增值税的区域间税收差距,采用工具变量检验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通过加深地区之间的税收与税源背离,加剧了地区间横向税收分配失衡。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所属的不同要素对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失衡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其中虚拟程度越高的要素作用越大。本文为数字经济对我国横向税收分配的影响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税制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驱动本地农业绿色技术进步,还推动邻近地区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区域来看,沿海、内陆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而沿边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此,可改善创新要素引入制度、优化地区间创新要素互动机制、构建区域间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成果互通平台,持续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以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间产业经贸流动关系是分析和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关系、比较各区域产业间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基础。过去,我国在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区域本身的特点、优势和给予的优惠政策上,而对区域间产业经贸流动关系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在全国首次研制了产业分类齐全、区域划分科学合理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联结模型,并借助该模型的研制结果分析了我国区域间产业的经贸流动关系,说明了当前我国区域间产业经贸流动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其内在机制和表现特征,希望该项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今后更科学地规划区域经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其税负具有随同商品转嫁的特性,我国国内增值税征管施行的是生产地原则,这就造成了增值税税负跨区域流转,使区域间增值税税收收入与税收负担错配,导致地方财力不均等问题.而地方财力不均等又会影响企业要素使用和投资生产,进而影响居民收入份额.本文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增值税跨区域流转度的加剧会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份额的差距,而区域间居民收入份额的差距又会反作用于增值税跨区域流转度,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全面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增值税跨区域流转度,但又会极化增值税跨区域流转度,同样不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这一发现为政企分离、改革增值税分享机制与构建地方税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进行系统测算,并对其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我国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要素协同度均值最高,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要素协同度均值次之,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度均值最低,且均表现为东部地区协同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②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中西部地区正成为新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③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要素协同发展的区域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度的区域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均最大,其中超变密度差距是区域间差距的主要来源;④从全国层面看,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投入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高质量发展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外资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及假设检验,并据此对中国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全国及四大经济板块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均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各区域间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力量,但数字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生产效率差距,数字时代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中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纯技术进步上,数字经济未能通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进赋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效应、创业激励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等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影响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和欠发达城市在人才集聚、金融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强化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  相似文献   

19.
投入要素效率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道华 《经济管理》2005,(19):72-75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东、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投入要素、产业结构以及要素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来说,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差距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其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地区间的交流学习.提高落后地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率的学习效应。制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信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电信业发展呈现出区域非均衡特征,主要是由电信业在不同区域的特定供求关系决定的。逐步缩小区域间电信业发展的差距,不仅有利于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而且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