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现有国家基本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和特点,促进基本药物安全、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抽取2019年1—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报的110份国家基本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主要发生在年龄≥60岁人群(68例,61.8%);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发生ADR患者73例(66.4%);引起ADR前两位的药品种类分别为抗肿瘤药(44例,40.0%)、抗微生物药(29例,26.4%);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34例,29.6%)和皮肤附件(20例,17.4%),临床表现为恶心、皮疹、瘙痒、呕吐等。结论 加强国家基本药物ADR的预防和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徐静姝 《经济》2012,(5):92-93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层出不穷。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效益与风险并存。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尽管各国为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药品准入制度,但受科技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限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难以避免。据统计,美国住院病人的严重ADR发生率为6.7%,致命ADR发生率为0.32%;1994年有221.6万住院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导致10.6万人死亡,死亡率高于肺病和糖尿病。我国住院人次每年5000多万,发生ADR的达250多万人,其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有近20万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医医院2014年通过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报告ADR监测网的106例ADR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联用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06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85岁,其中以大于50岁的患者居多,共57例,占53.7%;发生ADR患者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涉及药品共9类,以使用抗感染药品出现ADR最多见,中药制剂次之;两药联用最多见,占51.9%;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共27例,占25.5%;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次之;治疗后56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转。结论由于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临床需提高对ADR的重视程度,加强对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ADR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遵义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72份ADR报告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结果 272例发生ADR患者中,新的ADR有23例(占8.46%),严重的有4例(占1.47%)。女195例(71.69%),男77例(28.31%);19~44岁年龄段发生率最多(34.56%)。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滴注ADR发生率最高,达67.28%。ADR发生率品种最高的为抗感染药物,达39.71%,其次为中成药(17.65%)、妇产科用药(8.82%)和血液系统用药(6.62%)。累及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达157例。67例存在超药品说明书给药,主要为超适应人群和超适应证。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尤其是重点关注儿童用药、静脉滴注给药、抗感染药物及超药品说明书引起的ADR,药师应加强ADR相关培训和ADR数据分析,及时反馈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风险,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到的65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静脉给药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提高安全用药意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临床药师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防治与监测中的重要性。方法选择我院6年来开展临床药师参与的临床ADR防治与监测工作,通过比较临床药师所参加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前后,医护人员对ADR监测工作知识的认同系数、上报ADR相关报告的数量以及严重ADR案例数的前后变化等。结果在SDR防治与监测工作开展后,得到了临床药师的积极参与,并且提高了医护人员对ADR监测工作知识的认知水平、ADR报告数量。结论药品不良反应(ADR)防治与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深入探索讨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014年医院上报的39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DR病例男女比例为l:1.11;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2.70%;一般或常见的ADR占73.80%;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2.87%;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占总数的74.3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73.80%。结论合理规避引起ADR的临床因素,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至2018年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4例ADR中,66~8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768例,占41.20%);女性患者984例,略多于男性(880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1.33%;发生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菌药品,其次为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ADR类型主要为一般ADR,导致严重的ADR主要是抗肿瘤药;ADR转归情况以痊愈和好转为主,两者占94.31%。结论老年患者更易发生ADR;抗菌药、抗肿瘤药等ADR发生率较高;所有剂型中注射剂型ADR发生率最高;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上报成功的68例氟喹诺酮类药品所发生的ADR报告,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从ADR报告来源、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过敏反应、光毒性、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局部与口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肌内注射与静脉注射。结论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并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证以及其单独和联合用药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明确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档案记录的2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所涉及的药品种类和类别,以及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包括用药方法、药物器官系统、报告科室等进行分析,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在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中,由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位居药物类别首位,其次为抗菌药物,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其次是免疫系统损害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上报的360例ADR报表,将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等情况输入Excel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360例ADR报表中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泌尿和生殖系统药物共142例(占32.20%),其次为抗肿瘤药物133例(占30.16%)和抗菌药物121例(占27.44%);静脉滴注途径引发的ADR为157例(占43.61%),口服113例(占31.39%);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为141例(占30.13%),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34例(占28.63%)。结论做好ADR监测工作,以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促进合理、安全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发生并上报的ADR报告155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反应状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5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3类78种,其中抗感染引发的ADR最多;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127例(81.94%);ADR状态为新的有86例(55.48%),严重的有10例(6.4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有76例(41.08%)。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和上报工作,收集更多临床用药信息,为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鄂州市中心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到的6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68例ADR报告中,男性(40例)发生率高于女性(28例),其中,儿科发生率最高,达39.7%;ADR发生的药物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占42.6%;其次是青霉素类,占38.2%;以注射途径给药引发居首位,共64例,占94.1%;ADR累及到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黏膜最为常见,占75.0%;转归中,痊愈37例,好转31例,分别占54.4%和45.6%。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仍普遍发生,应加强其监测并重视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减少甚至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的81例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1例ADR中,抗感染药占45.7%,中药制剂占14.8%。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制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检测和规范使用,减少或避免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度收集的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药品不良反应,以抗感染类药物居于首位,其次为中成药、循环系统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为了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的合理、安全和有效,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我门诊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门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12例,并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2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为35天~88岁,不同年龄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占比最高;212例报告中联合用药占57.08%;药品种类以抗感染类居首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患者的皮肤及附件等。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会对临床用药合理性产生影响,应对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科室、不同感染部位等感染患者用药及感染药品的费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医院感控重点,力求通过该研究节约卫生资源,用于迫切需要卫生资源的地方,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临床部发生感染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后进行费用测算对比。结果内、外临床部感染患者所使用的抗感染药品占药品总额比例相差不大;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占据抗感染药物用药频率的前三位;内科临床部感染药品总费用及人均感染药品费用排名均在前五位的科室有呼吸科、血液病科、肾病科;外科临床部药品总费用及人均感染药品费用排名均在前五位的科室有外科重症监护医学科和肝胆外科;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用药情况中,感染药品总费用最高的部位是下呼吸道;人均感染药品费用排在第一位的部位是腹水。结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位应在上、下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发病率,不仅可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医疗纠纷,还可加快病床的周转、同时降低医院感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26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生素的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用药是发生ADR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最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审慎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药在我国历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药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中药制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给药方法。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32例,现进行分析探讨。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32份中成药ADR报告,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别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以及ADR所涉及的中成药等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患者服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出现的不良反应,引导全体医护工作者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朝阳市结核病院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使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方便患者服用的同时亦会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论加强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药物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