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解读循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宝 《生产力研究》2005,(3):13-14,49
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即传统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线是生态工业链、载体是生态工业园、重要手段是清洁生产、内在要求是物质资源减量化、根本目标是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建立生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向军 《生产力研究》2006,3(5):134-135,147
依据我国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的分析,提高全社会对于西部经济发展走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从而确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体,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全社会参与,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建立和发展具有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代表了一种由传统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理论范式。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客观上对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现有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将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特点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相结合。文章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基于对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特点的深入剖析,阐述了循环经济政策设计的原理与机制,并进一步提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经济政策"内外驱动"优化思路,即通过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实践的能力,激活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政策环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4.
“脱钩”理论在烟台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脱钩"理论和3R原则,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因子;从生态效率的角度,结合"脱钩"理论,分析了烟台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主要途径。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包括: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生态循环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等,并且其是通过这些子系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最好模式。永州市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应着重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坚持高质量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二是坚持生态效益;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调、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经济发展能否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取决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技术是否完善和成熟,能否为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平台。在研究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的同时,开展嫁接技术和嫁接理论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而且为新兴产业与已有循环经济体系联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初显,但多数循环经济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率不足,应积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河北省迁安市是典型的钢铁资源城市,本文以该市的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率先进行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省份的辽宁,其循环经济推行的是“3+1”模式:即大、中、小循环和资源再生产业。辽宁省政府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模式和实施层面的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它的运行模式就是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实施层面有企业层面(微循环),区域层面(小循环)和社会层面(大循环)。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实施的第四个层面:废物处置与再生产业(超大循环),并提出应在这四个层面上形成更加完善的一体化循环经济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11.
赵子晗  吴伟强 《生产力研究》2011,(9):142-144,156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者存在利益博弈。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状况、发展优势、各主体间利益博弈等问题进行分析,对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针对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提出制度上的可行性建议,以求达到优化西安市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辽宁:"3+1"循环经济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冬 《环境经济》2005,(1):20-27
作为我国率先进行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省份的辽宁,其循环经济推行的是“3 1”模式:即大.中、小循环和资源再生产业。辽宁省政府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I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建设  顾巍 《经济师》2006,(8):31-32
循环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生态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直线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超越。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当技术创新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到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到人类存在的时候,循环经济的思想便应运而生。同时,也只有技术创新使人类有足够的能力时,循环经济才得以实现。因此,技术创新既是循环经济产生的起因,又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刘沛 《经济研究导刊》2009,(26):183-184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和传统经济有本质区别的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践方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许多矛盾和压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为解决社会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就是目前国际上反映这一思潮的一种新型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趋向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变。在21世纪,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资源与环境的严重制约,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循环经济制度化的理念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实质就是超越传统线性经济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支撑,而理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循环经济制度化的进程。循环经济制度化的理念形态主要有哲学性理念形态、市场性理念形态、政治性理念形态、法制性理念形态、整体性理念形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制的保障和推动。生态经济区的立法类型只能是促进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难以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立法机关可以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除西北地区资源瓶颈束缚的路径之一,可以代替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方式。基于西北地区特有的资源环境状况,近期内,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时应着力探索在生态脆弱地带实现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循环开发利用。推进西北地区资源与环境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应在合理规划、参与主体、园区建设、资金技术支持和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西北地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