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998—2012年我国上市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就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监管当局的最低资本要求约束下,银行普遍存在着紧缩信贷规模的倾向,资本充足率水平对银行贷款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这一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且这一影响在2004年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以后资本充足率对贷款增长率的影响小于2004年以前;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贷款增长率的影响强于小银行,但这一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存贷扩张和盈利能力三方面考察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监管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营业能力,并对存贷扩张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银行可以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补充资本、 控制风险和转变盈利模式来改善其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附带资产价格的最优资本信贷率模型,描绘了资产价格与商业银行资本互动影响的关系图,并着重强调了资本约束影响银行信贷规模进而影响资产价格的过程.研究结论认为:监管当局从紧(或放松)的资本要求会造成资产价格下降(或上升),资产价格的变动幅度与无风险利率和信贷规模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关;而资产价格的波动对银行最优资本充足率目标具有负向影响,影响程度与无风险利率、资产价格变动对企业违约率的影响程度以及监管当局规定的贷款风险敏感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资本约束下的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监管资本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行为与资本调整策略,发现监管压力并不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行为,但对其资本调整策略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银行逼近法定最低资本要求时,主要通过调增附属资本的方式来提高其资本充足水平;而当银行违背监管资本要求时,监管压力对其资本调整则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资本监管不一定能达到降低银行风险行为的目的。鉴于统一的监管制裁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银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局有必要对其实施分类的资本监管,并研究分类监管制裁行动和手段的可行性与适当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7,(5):131-145
在"十三五"规划大力强调金融机构改革的形势下,2015年名义上走完最后进程的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推动银行业竞争环境改变,促使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以提高其经营效率,成为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竞争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对2007—2014年中国银行业微观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竞争有利于调整银行信贷结构,但会促使银行追求信贷扩张的冒险行为;(2)中小规模、低流动性水平、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更积极,并且更易寻求信贷扩张;(3)竞争加剧促使银行进一步增加对长期贷款的信贷资源配置。最后本文从改善银行业市场环境和银行业监管措施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曾刚  李广子  谢玮 《金融评论》2011,(4):18-27,123
基于Berrospide and Edge(2010)和巴塞尔委员会宏观经济评估小组(MAG,2010)的最新研究.利用上市银行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我国资本充足率水平与银行信贷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对其贷款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一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数据测算表明,资本充足率变动将在3个季度后对银行的贷款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在6个季度后这一影响的程度达到最大值。资本约束对信贷增长影响的这种滞后效应对于不同规模银行和不同时间段样本均成立,但幅度略有差别。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及监管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本是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基础,而对资本的监管则是银行监管的实质与核心.中国商业银行对资本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仍旧存在不合理成分,特别是资产规模的盲目扩张,使得后继资本补充压力过大,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的运营,恶化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低,后果是难以保证客户随时支取资金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得消费者对银行失去基本的信任.为了加强资本监管,完善银行的运营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分析国内现状并通过借鉴国外的资本监管模式,逐步改良增加筹集资本的渠道,将银行的资本结构合理化,提高资产质量,更有效的利用资产.  相似文献   

8.
自巴塞尔协议Ⅲ公布并在中国实施以来,资本约束和杠杆率新规监管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理论和实践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上市银行执行和实施资本约束及杠杆率新规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资本充足率还是杠杆率指标,都基本实现了有效降低中国上市银行资产风险水平的监管效果,但是,这两个监管工具实施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两个监管工具的实施,在样本期间并没有对中国上市银行形成显著监管压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有必要讨论二者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上的配合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后危机时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信贷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协同作用的微观基础,并用1998—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严格执行资本监管之后,对信贷的扩张确实有制约作用,而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显著影响;资本越充足的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越快,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8%)的商业银行即使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也放缓信贷增速。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联合操作的微观机制是存在的,在逆周期调控和控制金融风险上应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银行微观数据实证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强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的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增强直接投资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二,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集中度是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重要渠道,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增加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集中度,而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和银行信贷集中度的降低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跨境资本流动强度—信贷规模/信贷客户集中度—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渠道有效。第三,相比大型国有银行,跨境资本流动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效应在中小银行中表现更明显。因此,在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银行信贷业务,强化银行监管,同时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是中国金融体系健康成长的关键。以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监管政策和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变化,利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和“债权投资”科目之和测算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对38家上市商业银行2009年到2019年的季度数据样本进行面板回归,实证研究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并对同业竞争程度和资本监管压力的调节效应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业竞争程度会通过风险发生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资本监管压力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缺口,致使银行稳健性水平下降;基于我国的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和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好资本监管压力和同业竞争程度在影子银行风险传导路径中的调节效应,提出完善金融系统建设的相关结论与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对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变化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确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与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顺周期性,即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能够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经济增长也同样能够引起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为此,当前需要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进行合理调控,而关键的对策主要在于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更灵活运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加速转型以及遵循"宽进严管"的原则持续加大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我国2005~2013年64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运用Hansen发展的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不同资本充足水平下,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稳健性的单一门槛效应,二者是非线性关系。上市银行样本中,不论资本充足率位于高水平还是低水平,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稳健性均呈现负相关;在非上市银行样本中,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稳健性的关系不仅存在门槛特征,而且在高、低两种资本充足状态下,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稳健性影响的方向不同。因此,相关政策要综合考虑我国商业银行上市与否及其已有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4-2019年的季度样本数据,以金駐周期为切入点,考察了信贷供给对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金融周期正常期中信贷扩张对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作用机制与全样本一致,显著提升了其通过债务融资方式向上调整资本结构的速度,且在高成长性企业、国有企业和弱融资约束企业中较为显著.在金融周期繁荣期和衰退期中,信贷扩张在高成长性企业与低成长性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和强融资约束企业与弱融资约束企业之间呈现出差异化的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为监管当局厘清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演化机制和去杠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时旭辉  宋琳 《现代财经》2015,(4):3-12,92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纷纷着力推进监管框架的改革。此次危机带有的典型的顺周期性特征使各国开始重视逆周期监管,2010年推出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也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具体监管措施。然而,对于资本缓冲和经济周期的关系问题,国内外理论界并未达成共识。本文运用我国上市银行2005—2013年的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性,但其在经济上行和下行时期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在经济下行时期,这种逆周期性表现更为明显;资本缓冲在缓解信贷的顺周期方面没有明显的作用,但资本缓冲水平较低的银行由于面临一定的压力,确实会抑制其信贷增速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6.
市场约束是指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出于时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不同程度上关注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状况,并根据其掌握的信息采取一定措施影响相关的利率和资产价格,从而通过市场对银行的经营产生约束作用.市场约束是维护银行业稳定的重要机制.巴塞尔协议Ⅱ的新的监管框架中把市场约束与资本监管、政府监督共同作为有效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同时2006年底中国也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市场,市场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也越采越大.本文系统的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包括市场约束的存在性、存款保险、政府监管对市场约束作用的影响以及危机时的市场约束,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凯 《经济问题探索》2012,(6):81-87,130
财务指标是银行监管的依据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财务指标作为检验和分析效率估计结果的依据,提出一种新的效率模型构建思想,对我国商业银行成本和利润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市场势力,但成本集约能力不足;危机后,大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虽然推动了成本集约能力提高,但缺乏质量基础,反映出公司治理能力不足;降低经营成本水平对成本和利润效率提高具有积极影响.Basel Ⅲ协议逐步实施将进一步抑制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而深化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将对银行业利差收入形成压力.面对传统信贷业务收入空间缩小的压力,培养成本集约能力或许成为在非利息收入之外,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保持业绩增长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存贷比率偏高、自有资金不足以及资产配置不合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财务特征,而流动性是制约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一个关键变量.因此,在一些宏观上监管完善、微观上流动性管理自主意识较强的地区,商业银行持有流动资产的比例会与资本充足率、资金来源结构及规模扩张速度等因素形成一定的相关性.本文采用HKEX的3家上市银行和NYEX的4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分析其流动性与财务关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本监管、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在单一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函数中植入监管当局惩罚函数的静态理论模型的分析得出:监管当局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不仅有效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意识,而且强化了"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接着本文对我国1998年以来经历的两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论是:1998年以来,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以降低坏账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1998-2012年我国113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流动性创造与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会使流动性创造水平降低,这验证了"金融脆弱-挤压假说"。(2)流动性创造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在三类银行中均显著为负,即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越大,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高,但银行并没有相应地提高资本充足率。文章的结论为我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制定合理的资本与流动性监管政策以及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加强资本与流动性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